當你把藝術當回事的時候,藝術是很會來事的。
當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時,當每年的烏鎮戲劇節開演時,當茅盾文學獎揭曉時,當每一個旅游黃金周到來時,這個小鎮的名字常常被人提起。
烏鎮。它的名字早已宣示了自己在中國城市中的地位——一個小小的鎮,而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與社交媒體的曝光量,賦予了它大大超越小鎮的光環。
青磚白墻,小橋流水,江南水鄉的古鎮大抵是相似的,對當地人來說,每個城鎮有著各自的脾氣,但在一個過客眼中,難以從表面分辨出其中微妙的差別。然而在一片相似的古鎮中,烏鎮卻有著其獨特的魔力。
論歷史,早在7000年前,尚處于新石器時代,這里就已有人類繁衍生息。
論名人,遠的有開創了山水詩派的謝靈運在此隱居,梁朝昭明太子蕭統在此筑書館讀書,近現代則有茅盾、木心、嚴獨鶴等文藝人士。
論傳統,烏鎮至今保留著拳船、花鼓戲、評書、巡更等,踩著被時光打磨過的青石板,來了就能穿越到“從前慢”。
論娛樂,這里也有酒吧、茶館、劇場,路邊小店充斥著可能是義烏批發的小商品,一到節日,路邊會上演各種熱鬧的表演,不會讓游客感到寂寞。
一個旅游古鎮該有的烏鎮都有了。換句話說,想體驗以上種種,去任何一個古鎮都可以實現。除此之外的才是勝負所在。
這里有烏鎮國際戲劇節的主會場,中國最美的劇場——烏鎮大劇院,包含兩個背對背設計的橢圓劇場,俯視宛如一朵盛開于湖面的并蒂蓮,外墻以古法京磚及老船木冰裂紋窗欞飾面,融傳統與現代于一體。搭乘烏篷船來到這座水上的現代化劇場,是頗為夢幻的體驗。
烏鎮戲劇節由陳向宏、黃磊、賴聲川、孟京輝共同發起,2013年開始,每年特邀國內外二十多部經典劇目,展現戲劇藝術的無窮魅力。更有青年演員面向群眾公開競演,藝術表演團體以烏鎮西柵的木屋、石橋、巷陌甚至搖櫓船為舞臺,獻上上千場精彩演出。
所以你來烏鎮不止是下鄉旅游,而是能夠觀看《葉普蓋尼?奧涅金》《圣女貞德》《竇娥》《第十二夜》這些在北上廣也不一定會上演的精品大戲。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戲劇節可以像烏鎮戲劇節一樣,結合自身獨一無二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不遺余力的推動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美國戲劇教育家麗莎·泰勒·勒諾如此盛贊。
與烏鎮大劇院相鄰的木心美術館,則是烏鎮另一新興藝術地標。
木心美術館由貝聿銘弟子、紐約OLI事務所岡本博、林兵設計督造,設有五座永久性專館,長期陳列木心作品,由繪畫館、文學館、獄中手稿館及影像廳組成。兩座特展館將推出對木心構成重要影響的世界性藝術家年度特展。
這里曾經有初次來中國展出的尼采手稿,舉辦過莎士比亞與湯顯祖特展,正在展出的則是大英圖書館珍藏的拜倫、王爾德和伍爾夫珍貴手稿。
或許在中國一線城市的展覽中,這樣的咖位很正常,但時刻不要忘記,你這是在鄉下。
“故居”是屬于別人的,老街、老建筑是屬于歲月的,外人始終只能隔著一層紗去看,而美術館、劇院這些公共藝術空間卻可以屬于所有人。烏鎮的難得,在于它不僅是一座旅游屬性的古鎮,也逐漸成了那些旅游古鎮們中的藝術地標。
通過藝術改造升級城市的案例,在國際上并不鮮見。1992年,日本直島建立了集美術館與酒店一體的benesse house ,隨后十幾年,多個美術館相繼落成,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也在此開辦,本屬于鄉下地區的直島如今已成為日本一大藝術圣地。
1997年,西班牙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分館正式啟用,與鄰近的美術館、劇院、大學共同組成了畢爾巴鄂城的文化中心,原本落敗的海港城市一夜間成為歐洲家喻戶曉之城、一個新的旅游熱點。
所以,不要驚訝于年輕人們像雙11一般秒殺戲劇節的門票,或是為了一場展覽專程從外地趕到烏鎮。如果你去烏鎮真的只是為了找個地方逛逛街消遣時間,那就是真的老了。
不過也沒關系,人會老,小鎮也會老,小鎮老了可以用藝術賦予其新的生命力,人也可以。
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萃”
本文為藝萃原創,轉載請私信藝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