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劇院:并蒂》這本小冊子買了好長時間了。但一直不忍翻開。因為,我想帶著它去烏鎮。
接觸到讀庫之后,就對王南老師的“建筑史詩”系列特別感興趣。除了在《讀庫》中看到刊載之外,單獨出版的小冊子是每本必買的。其中有關臺灣設計師姚仁喜的“堂奧”系列尤其接地氣。
在《農禪寺:水月》中,王南詳細介紹了姚仁喜設計農禪寺的思路和靈感,同時還實地參觀并細致入微地記錄下了建成后的農禪寺在水月佛光中的奇特感受。
農禪寺在臺北法鼓山,想帶著《農禪寺:水月》“到此一游”,感覺不如烏鎮來的更加實際可行些。于是,《烏鎮劇院:并蒂》就成為了我烏鎮之行的陪伴者。
烏鎮劇院是為烏鎮戲劇節而建造的。烏鎮戲劇節是賴聲川、黃磊,以及烏鎮土生土長的主政官員,也可以說是現在烏鎮的規劃建造者陳向宏商議決定的。黃磊因為拍攝電視劇《似水年華》,對烏鎮特別有感情。又因為參演《暗戀桃花源》,和臺灣話劇導演賴聲川相識,后來孟京輝也加入其中。他們想在烏鎮舉辦中國的戲劇節,給烏鎮貼上“戲劇”這樣一個別樣標簽,一如歐洲小鎮阿維尼翁和愛丁堡。
辦戲劇節就需要有一個大劇院。賴聲川于是聯系上了臺灣大元建筑工廠的創始人姚仁喜。
在此之前,姚仁喜沒有到過烏鎮。
從第一屆戲劇節開始,我就一直向往著身臨其中,在那個如夢如戲的小鎮中,看來自世界各地的戲劇大師或者僅僅是愛好者們,在烏鎮齊聚一堂,上演屬于各自的戲劇。
當我到達烏鎮的時候,正處于旅游淡季,第四屆烏鎮戲劇節剛剛落下帷幕,隨后的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還沒有開幕。整個烏鎮顯得空曠清爽,要找到悠長卻空無一人的小巷,并不是件難事。只是,在戲劇節閉幕期間,烏鎮劇院沒有演出,始終閉門謝客。曾上演過田沁鑫話劇《青蛇》的水劇場,也因為我在下午五點之后才到達而沒有一睹其容。
水劇場想來不需要太多的改造,烏鎮本來就是水鄉,田沁鑫的水上版《青蛇》,據說結合現代的聲光電技術,其效果很是驚艷與震撼。但烏鎮劇院則需要新建。在以舊修舊的烏鎮,新建一個現代化的劇院,最大的難題是如何與烏鎮的整體風格融為一體,現代建筑如何與古鎮屋瓦和諧統一。為此,姚仁喜做了非常多的努力。
從《烏鎮劇院:并蒂》中得知,“并蒂”的主題是在姚仁喜拿出初步構想后,由陳向宏提出的。為此,姚仁喜對陳大加贊賞,稱其話雖少,但分量重?!安⒌佟背鲎栽娋洹芭夯ㄉ钐幪锾锶~,葉上初生并蒂蓮”?!安⒌偕彙笔墙咸赜兄参?,很合烏鎮的風格,卻是姚仁喜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物種?,F在,“并蒂”這個詞語,是在烏鎮撐船的船工都耳熟能詳的。如果從高處俯瞰,劇院頂上明顯的橢圓型輪廓,配上并蒂相依相宜亦相異的花瓣,整個造型更是完美。
在書中,王南通過自己的實地了解和專業知識,以及和姚仁喜的對話實錄,詳細介紹了烏鎮劇院設計建造的整個過程。劇院外部的冰裂紋、折扇造型、磚墻砌造等等。在我只能遠觀而無法到達近前的情況下,只覺美輪美奐。內部的更加精巧復雜的設計,如果與陽光、演出相結合,會更加凸顯其設計的奇妙。由于那天小雨連綿,劇院也不開放,所以,內部的一切對我來說還是紙上談兵。這足可成為我下一次去往烏鎮的借口。
而且,在王南的敘述中,可以深切感到姚仁喜謙遜的大師風范。盡管在王南這樣專業而挑剔的眼光看來,烏鎮劇院的風格完全與古鎮融為一體。但姚仁喜依然堅持讓劇院這個現代建筑坐落在烏鎮最偏遠的一角,生怕對古老的建筑群落造成哪怕一絲一毫的打擾。
木心美術館和并蒂劇院相向而居,二者風格完全不同,卻又相得益彰。當天是周一,美術館閉館,我同樣未能一窺真容。
這些小小的遺憾,就待下次烏鎮之行去一一實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