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上映了十幾天,作為一個口味偏重的影迷,我選擇在別人嘗完咸淡之后,開啟饕鬄?zāi)J剑颜科颖M盤咽下,連片尾字幕也不放過。
出了影廳,第一感受就是,篇幅太短了。
這樣的題材,這樣的體量,片子才兩個小時,我認為再加一個小時也不為過。
不過從觀眾體驗來講,三個小時確實太長了,但要是連三個小時都嫌長,這樣的觀眾,鐵定也不會是馮小剛想要的觀眾。
這些人甚至有可能在他罵的“垃圾觀眾”之列里。
馮小剛明顯是矛盾的。
他顯然不打算在這部片子中注入太多深度,或者他根本沒能力把控這樣宏大題材的“史詩型”電影。
這年頭,婊子容易當,牌坊很難立。
《芳華》的原著我沒看過,僅從電影來說,這是一個很荒謬的劇本。
有人說馮小剛把小時代搬到了70年代,這句話有點毒,但我表示贊同。
劇中的男主角劉峰,雖然頂著“活雷鋒”這頂自帶光暈(為什么不是光環(huán),看了后文你就會明白)的帽子,但其實他從來不是雷鋒,只不過是很多人生活都會出現(xiàn)過的一種熱心暖男。劉峰和雷鋒不同的是,他有個人好惡、有感情需求,他對林丁丁的感情,就是大公無私中那一點點“私心”的體現(xiàn),這點私心,在那個淳樸而荒涼的時代里,成了他個人悲劇的導(dǎo)火索。
影片中借助旁白,很直接地揭示出林丁丁拒絕劉峰的原因:她無法接受一個光明無私、帶著偉大無產(chǎn)階級色彩的同志的喜歡。
與其說愛情是自私的,林丁丁不希望一個無私的人愛上自己,不如說她突然意識到一個“雷鋒式”的人,過去對自己的種種好,都是包藏歹心的獻媚,劉峰在自己心中偉大光環(huán)突然頃刻黯淡,并讓她感到惡心。
這是一個很尖銳的諷刺。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看,假如劉峰完全就是雷鋒,他把自己對林丁丁的這一點愛也貢獻給了組織,貢獻給了他的階級,他的故事應(yīng)該是怎樣的?
文工團的政委找過劉峰談話,對他表示了高度贊揚,作為優(yōu)秀標兵,劉峰有被選送提拔的種種可能,假如劉峰答應(yīng)了(如果不是因為喜歡同在文工團里林丁丁,他百分之九十會答應(yīng)),命運會就此改寫嗎?
影片沒給我們這種假設(shè),但我們可以從別的幾個戰(zhàn)友身上找到一些答案。
女主何小萍像極了每一個故事里都會有的一個丑小鴨。因為父親被下放,母親改嫁后,繼父不待見,從小就自卑,作為一名新兵蛋子,她成了戰(zhàn)友欺負的對象。只有劉峰是個例外,在一眾歧視的目光中,她感受到了劉峰帶來的善意和溫暖,為此,她相信劉峰是個好人。
全團里,只有何小萍沒有把劉峰當成雷鋒。
她說,她想要劉峰的一個擁抱。這個擁抱,是自私的,帶著愛和溫度的。但是直到十幾年后,這樣的才姍姍來遲。那十幾年里,一些人參戰(zhàn)死了,一些人還活著。活著的人里,有的出國了,有人退伍后從商,有人成了作家,有人成了富婆。何小萍輾轉(zhuǎn)幾個部隊,最后成了一個戰(zhàn)地護士,每天和血淋淋的殘軀斷肢打交道,整日生活在哀嚎和絕望中,卻因為成功搶救過多名傷員,成了英雄。
人人嫌棄的丑小鴨變成了人人稱頌的英雄,巨大的身份轉(zhuǎn)變,讓脆弱的她發(fā)了瘋。
瘋了的何小萍,被安排觀看演出,熟悉的戰(zhàn)友,熟悉的歌曲,熟悉的舞蹈,喚醒了她的記憶。于是她又恢復(fù)了正常。
影片沒有著重描寫她是如何變瘋的,僅一句旁白帶過,就如前面何小萍不愿意回到文工團中,從事她熱愛的舞蹈事業(yè)一樣,影片也是一句旁白帶過。旁白說,劉峰被下放出走后,何小萍對文工團也感到了寒心,不愿意再面對那里的所有人。
這種粗糙的處理方式,帶來的后果是,人們來不及走入人物,無法感受到角色命運帶來的共鳴感,就被迫走進下一個情節(jié)中。這樣的故事,談何感人?
對文工團寒了心的何小萍,見到投身成為戰(zhàn)地記者的蕭穗子后,兩人竟然像姐妹重逢般噓寒問暖起來。她忘了這幫人曾經(jīng)欺負過自己嗎?即使選擇了寬容,兩人的關(guān)系也沒到如此融洽的程度吧。
太多角色揉在一部兩小時的片子里,難免就會出現(xiàn)抽離感。
臉盲的我甚至一度把林丁丁和小芭蕾當成了同一個人,以為小芭蕾是眾人對林丁丁的昵稱。本來《芳華》拍的就是一個時代中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中涉及的主角太多,需要鋪陳的人設(shè)和故事線都是一個很大的體量。個人覺得,如果拍成了一部電視劇,更容易成為一部劃時代意義的佳作,前提是,別拍成了《激情燃燒的歲月》。
馮小剛是個電影導(dǎo)演,卻拿了一個電視劇的本子。
當然,相信隨著這部片子的熱映,電視劇的翻拍也會提上了日程。今天只就這部影片來看,我本人不愿意打高分,至多三星半,多出的半顆星是給馮小剛的情懷。
情懷是好的,錯在了用得過于頻繁。
喜劇片出身的馮小剛,近年開始暴露了自己的野心,接連拍了《集結(jié)號》、《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等,都在試圖擺脫人們貼在他身上的標簽。
他一邊為喜劇正名,說大俗即大雅,一邊骨子里看不起喜劇。賺夠了錢,就打算躋身文藝導(dǎo)演行列,濃墨艷彩地書寫自己的電影生涯。
對于電影導(dǎo)演來說,票房就是一切。可是號稱內(nèi)地票房冠軍的馮小剛,早已不缺票房。
他需要的是來自更高階層的精英圈子對自己的認可,所以他不遺余力地往這個方向努力,拍地震、拍饑荒、拍腐敗、拍文工團,到底是拍給如今身處社會上層的中老年精英,還是拍給廣大勞苦群眾。也許只有他自己清楚。
普通人能看見的就是他在當中的掙扎。
一如有人問,馮小剛算是喜劇導(dǎo)演,還是文藝片導(dǎo)演?這個問題里出現(xiàn)的是李安、王家衛(wèi)或者王晶、周星馳,都好回答,對于馮小剛,真不好回答。
我的答案是,因為大多數(shù)愛笑的人也愛哭,所以才有馮小剛這樣既會搞笑,也能煽情的導(dǎo)演。
《芳華》通篇都在刻意煽情,老馮卻不自知。
本片中,每一個地方只要再往下用力,就能讓人看見巨大的蒼涼感及人性的力量。但是馮導(dǎo)稍微撩開一道簾子,馬上放手,鎖門關(guān)窗。這種欲說還羞的感覺,使我們看見的馮小剛成了一個站在文藝雷區(qū)的老炮,一邊小心翼翼謹防腳下爆雷焚身,一邊做著殉難后就是烈士的英雄夢。
他連給悲劇一個悲慘收尾的勇氣都沒有,所有路子都是按喜劇的套路來,最后不倫不類。
可惜了《芳華》,我至今搞不懂馮小剛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充斥全片的革命歌曲和背景音樂,各種碎片化的情節(jié),還有一幫姑娘們長長的白腿,這就是他所追憶的芳華?
依據(jù)我猜測,馮小剛一定在渴求中國的電影觀眾,給他一個大師的稱號。為了這個夢想,他會不惜后半生,一直耗在文藝片上。但不管他要拍多少部《芳華》,如果總是邁不開步子,往心走一點,往深挖一點,把力收一點,即使再多人喜歡他,也和大師有很大的一段差距。
《芳華》片中有這么一段:文工團被解散,一眾文藝兵在散伙席上高聲歌唱,鏡頭逐一劃過每個人的臉,所有人梨花帶雨,感情充沛,直到整首歌唱完。此時的我,仿佛看見《老炮》片尾,威武的六爺操著一把刀,在結(jié)冰的湖面上馳騁,殺氣騰騰,一步步?jīng)_向?qū)Π丁?/p>
可我不知道,他的對岸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