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何時理解萬歲成了眾人的心聲,為什么相愛之人彼此卻不理解,是什么蒙蔽了愛,一種異化的溝通方式?其致力于滿足某種愿望,卻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及彼此的疏遠和傷害。帶著對結論的困惑,走路此章閱讀。
知:
? ? 一:道德評判。如果一個人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會被看作是不道德或是邪惡的,同樣要是達不到自己的期待,也會覺得自己有毛病。即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
? ? ? 1: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都是在評判人。
? ? ? 2:評判使我們陷入是非之中。
? ? ? ?首先會招來敵意,使我們的愿望更難得到滿足。
? ? ? ? 其次,對方接受批評,作出讓步,通常也非心甘情愿。
? ? ?(特別要小心:因恐懼或內疚來迎合我們,遲早會發現對方不再那么友好。
? ? ? 同時因為屈服于外部或內部的壓力,很可能是他們心懷怨恨并厭惡自己。)
? ? ? ? ?3:大部分暴力的根源是我們一心分析和確定錯誤的性質,而忽視自己與他人的需要,并且將沖突歸咎于對方。
? ? ?悟:以前從未意識到,評判會招來敵意,反而覺得忠言逆耳自己很實在是在幫助對方。當明白竟然是暴力的根源時。發現家庭中的很多沖突,真是源于此。
汗顏啊,原來美好生活源于改變溝通方式。
二:進行比較。比較也是評判的一種形式,會每蒙蔽對己對人的愛意。
? ? ?1:比較時,弱者會心情低落,覺得自己不完美,甚至,活得很悲慘。
? ? ? 2:想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一趟人比較吧!
? ? ?悟:以前關注比較的負面影響太少,總認為是激將法,其實深深的傷害了被比較者。想一想都覺得心中充滿的是歉意。
三:回避責任,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負有責任。
? ?“不得不”這種表達方式淡化了個人責任。
? ? “你讓我”這種表達方式呼吸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
回避責任的八大理由。
? ? ?1.受說不清楚的力量的驅使。
? ? ? 2.我們的個人情況成長歷程,自我形象等。
? ? ? ?3.其他人的行為。
? ? ? ?4.上級的命令。
? ? ? ? 5.同伴的壓力。
? ? ? ? ?6.機構的規章制度及政策。
? ? ? ? ?7.性別角色,社會角色或年齡角色。
? ? ? ? ?8.無法控制的沖動。
注:
? ? ? 1.法國作家喬治*貝爾納諾斯。人類的滅亡是因為現代人唯唯諾諾,缺乏責任感,畢恭畢敬地服從各種命令。
? ? ? ?2.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 ? 我們所看到的悲劇和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劇,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從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從的人,聽話的人越來越多。
? ? ? 悟:當頭棒喝,要勇于承擔責任,做自己的主人,覺察自己太愛找借口理由了,似乎,八條回避責任的理由條條都有。唯命是從,有時候是在逃避責任。
四:強人所難。對別人要求的要求中暗含威脅,如不配合就會受到懲罰,而且興奮懲罰讓他們感到后悔,并會修正他們的錯誤,實際的真相是,一個人選擇新生活是為了追求幸福,而非為了逃避責任,懲罰反而造成隔閡。
? ?悟:發現原來懲罰是種很low的行為。
特注:
? ? ? ?1.異化的溝通方式基礎是性惡論,欲通過教育控制天性,所以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心存疑慮,不愿去體會自己的內心,傾向評判比較命令指責。
? ? ?2.異化溝通方式源自等級社會或專制社會,將臣民訓練的具有奴隸般的精神狀態符合他們的利益。
? ? ? ?3.越是習慣于評定是非,越傾向于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
一但專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屬下。
悟:深入閱讀和思考異化的溝通方式,十分震驚,感覺價值觀好像松動不少,真是自己放棄了自己的權利。
行:
? ? ?1.覺察自己的語言,力爭不去評判,多事實描述。
? ? ? 2.力爭杜絕比較,而是細心觀察,體味自己與他人的感受與需求。
? ? ? ?3.不再找借口發牢騷,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