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經典的問題,面前有兩個button:1個上面寫著100萬,中獎率100%,另一個上面寫著1億,中獎率50%。然后你選吧。
實驗結果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第一個按鈕中獎率100%,這樣保底我還是有錢的。極少數人會去賭一把,成功失敗55開。此時你是否發現選擇是可以量化的,成功是有概率事件的。前者的成功是100%,后者是50%。我們在選擇時或多或少會將這部分概率考慮進去。如果面臨選擇時還不能夠看到成功或者失敗所占的比率的話,那么你所面臨的選擇其實還遠遠達不到要立分高下的時候。
沒有勝算,還不到選擇的時候;需要做的就是嘗試并接受反饋,評估下自己做成這件事的概率有多大。
稀缺思維
如果上面的兩個按鈕讓一個生活潦倒的人來選擇,他一定會選擇100萬。選擇的過程時無意識的,我們做出選擇時會專注解決目前的稀缺狀況,但是這樣很有可能錯過更重要的選擇機會。要打破非此即彼的二元線性思維,選擇了100萬,也就意味著放棄了風險,放棄了1億的機會,很多事情并不是非此即彼,我們要認識到概率的價值,同時分散概率風險。
《理性樂觀派》書中提到:我們興許很快就會生活在后資本主義/后公司的世界里。個人可以臨時的聚到一起分享/協作和創新,互聯網幫助人們在世界各地尋找雇主/員工/消費者和委托人。互聯網幫助下傳統行業要負擔的租金廣告成本逗壓縮了。試錯的成本也越來越小,方式也更加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