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選擇藝術,你的靈魂便永無寧日,藝術就是一座時時要被鬼魂纏繞的房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寒玉
我迷戀大提琴,她細膩流轉的旋律,時常在我血液里流淌浸沒。
一次,先生發來一首大提琴曲,就是這首《杰奎琳的眼淚》。(鏈接《杰奎琳的眼淚》)
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讓我始料不及,那突如其來又消失無蹤的弦音,直擊心房。沉淀已久的弦音釋放出的能量令人窒息,宣泄出的情緒讓人潸然淚下。也讓我好奇上網查找該曲的演奏者。
原來演奏者是英國英年早逝的杰出女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杰奎琳的眼淚》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大提琴曲,是由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1819-1880)創作。
可能連老奧也沒有料到,在《杰奎琳之淚》創作百年之后,真的有一位叫杰奎琳的大提琴手傾情演奏,而且是如此地打動人心。她短暫的42年的生命,似乎就是為了演奏這一首《杰奎琳之淚》而生,幾乎就是杜普蕾人生的寫照。
據說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車,聽見廣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問旁人是誰演奏的。旁人說是杜普蕾。史塔克說:“像這樣演奏,她肯定活不長久。”好厲害的史塔克,真是一語成讖啊!史塔克聽得出,杜普蕾是用她的生命在演奏啊。
再扒一扒這天才的童年,五歲時,杜普蕾便嚷著讓媽媽送給自己大提琴,開始在Herbert Walenn’s倫敦學校學琴。十一歲時,她便贏得the Suggia Award,成為全英國最受矚目的演奏家。可是這樣才華橫溢的她,卻因為多發性硬化癥,在二十八歲時就告別舞臺。
杰奎琳的天性決定了她似乎只能嫁給音樂,音樂在她不是技巧,而是她的人生全部。杜普蕾去世后,與杜普蕾的濃烈相比,許多音樂家的音樂顯得蒼白,黯然失色。由是,杜普蕾英年逝去,成就神話。有人說,世人只能傍著這個神話的邊緣存在。據說馬友友的技術與杜普雷相比還差一大截呢!
杰奎琳·杜普雷另一首傳世之作《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堪稱埃爾加最完美演繹版本。在杜普雷逝世三個月后,在專場紀念音樂會上,祖賓·梅塔指揮到一半就淚如雨下,無法繼續。為紀念杜普蕾,祖賓·梅塔宣布他以后不再指揮埃爾加:“不堪回首的第一主題又在我耳邊響起,那是杜普蕾拉給自己的宿命之歌。”
所以有人評論,現世人生也許從來不公平,但藝術公平:藝術的不朽,借助藝術家生命的撕裂與毀滅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