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去電影院看《美女與野獸》的時候,在電影院順手拿了一張很好看的海報,上面寫著一堆獲得的獎項,還有在藍天底下映襯著格外明亮的兩個字——“八月”。
對電影《八月》有所耳聞,是因為2016年底的第53屆臺北金馬獎,名不經傳的主創,入圍6項,斬獲2項。在此后的其他影展也多次獲獎,足以吊起我的興趣。
但如今電影市場文藝片叫好不叫座,3月底上映的《八月》,排片率少得可憐,觀影計劃只好作罷,今天又無意想起、觀看。
影片全程黑白色調,結尾恢復了彩色,跟《鬼子來了》、《我不是王毛》模式相似。
故事內容也很簡單——
九十年代初的呼市,結束了小升初考試的張小雷(孔惟一 飾)終于迎來了盼望已久的沒有作業的暑假。然而這個自由的,炎熱的夏天并不是想象中那樣紅火熱烈,更多是平常反復的家庭生活和大把閑工夫。恰逢那一年國家開始實施國有單位轉型,鐵飯碗被打破,張小雷父親(張晨 飾)的單位也受到改革沖擊,他們生活的家屬院 里每一個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影響著。孩子們整日百無聊賴,而看似平靜的大人們,心卻像烈日炙烤著那般燥熱。張小雷就那么靜靜的耗著,感受著身邊隱隱發生的一切。直到父親為了生活同其他人遠走他鄉,家里只剩下了母子倆,張小雷才著實感覺到時間過去了,生活不一樣了。
簡單的故事,卻幾次戳中我的淚點。看電影,看的是故事嗎?我看到的是我的童年:那已經改制的企業,那已經拆掉的舊家,那已經去世的親人,那已經回不去的舊時光。
老舊的廠區、家屬樓的木質窗框,在黑白色調中更添一絲懷舊意味;
小雷爸爸鋸斷了家里的墩布把,給小雷做了個雙截棍,小雷每天隨身攜帶。小時候爸爸媽媽也把膠皮剪成一段一段,再接起來給我做皮筋,那時候還總嫌棄皮筋的彈性太小,玩兒起來不如買的好,現在回想起來,這皮筋里滿滿的都是愛;
小雷姥爺家墻上掛著的相框雖然一閃而過,卻和勾起我的兒時記憶——小時候奶奶家里也有多個一模一樣的相框,一大堆家里各個人的照片錯落有致的擺在木板上,然后用玻璃板壓好,掛在墻上,也定格了每個人的瞬間;
小雷無聊看床頭的母雞啄米的鬧鐘,跟我小時候在奶奶家無聊時如出一轍,那些年嫌時間過太慢而虛度的時光;
小雷爸爸給小雷的留言條,用圖釘釘在了墻上;這點就不如我小時候浪漫,我小時候自己做過留言簿,用粉紅色的毛線繩把裁剪后的小紙片穿起來,掛在衣架上,還貼了無數小小的貼紙,前幾年搬家時還翻出來過,上面寫滿了“我去XX家玩兒了,爸爸媽媽你們下班來接我”,家里還沒裝電話、每個人還沒有手機的時代,生活淳樸又快樂……
影片當然也有沖突點,但平淡的敘事讓人看不出多大火藥味,:不能逆轉的單位改制、工人下崗;工廠的最后一次運動會卻被車輛故障而打斷,在推車中匆匆結束;小雷小學畢業分數不夠去理想的中學,父母借錢求人走后門,卻只換來小雷一句“我覺得三中校服好看才選的”;下崗后的父親,為了生計,不得不選擇曾經瞧不上的工作,背井離鄉……
影片的最后,父親托人帶了一卷錄像帶回家,畫面瞬間變成彩色,在草原做場工的父親,沒對家里的老婆孩子說一句話,匆匆趕著開工,為了他們的生活奮斗。隨后片尾曲緩緩響起,屏幕中間出現一行字“獻給我的父輩”
電影《8月》的英文名是《The Summer Is Gone》,夏天過去了,屬于這代人春天,還能再來嗎?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夏日薄荷特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