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媽媽讓我提些關于孩子英語學習的建議,每逢碰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有點發燒臉紅:一來自己不是專家學者,實在不能隨意胡扯;二來小妞的英語雖然在一年內就完全地道了,但那是因為她身處在這個英語環境中,受了環境的影響,和我這個媽的“英明教導”并無多大關聯。
說起環境,就是孩子語言學習的關鍵詞了。 我先講幾個耳聞目睹的小故事吧。
我不止一次寫過我的前老板,大衛。他是英國人,他老婆是法國人,他們的娃娃們都是在上海出生的,后來家里請的阿姨是中國人。這樣一來,他們家的語言環境就有點復雜。 夫妻之間說英語,爸爸和娃們說英語,媽媽和娃們說法語,阿姨和娃們說漢語。而身處中國,大環境自然是漢語環境。 幾年之后,孩子的語言能力怎么樣呢? 他們最大的孩子,當時離開中國時五歲不到的女兒:漢語最好,英語次之,法語最差。但是法語可以聽懂,英語可以聽懂和交流,漢語可以熟練地應用。
這個故事再一次佐證了環境的重要性,接觸哪種語言環境多,哪種語言就更優秀。當然,這是以孩子自然生長和吸收為前提的,就是父母只在孩子們交流時一直堅持使用自己的母語,并沒有對孩子進行什么特別的強化訓練。
再說一個故事,就是八一下自己的卦。我家小寶現在滿14個月,我90%的時間和他說漢語,那10%實在扭不過大環境時迫不得已說英語。當然,在美國大環境是英語環境,我們家的“官方”語言也是英語,主要是另一位語言能力太差,只會說英語。 小寶現在還不能用句子表達自己,但是他可以用肢體語言向我證明他完全領會了媽媽說的中國話,我說洗澡他就抬腿往洗手間跑,我說吃飯他就在廚房里轉,我說睡覺他就開始抗議搗蛋。 除此之外,他偶爾會制造一點點驚喜,突然就會模仿我的話,蹦出一兩個漢語詞來。同樣, 他對英語的理解和表達基本上也是一樣的。
我知道,雖然我非常努力地堅持和孩子們說中文,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英文會馬上超過中文,因為胳膊扭不過大腿,我一個人單打獨斗真的是力量很單薄。即便如此,我還是需要充滿斗志,堅持與孩子們說漢語,盡我所能地經營一個雙語家庭環境,把孩子們培養成雙語娃。
雙語娃自然不是什么非要不可的項目,也并不是為了一些圍繞成功字眼的話題。如果一定要找出培養雙語娃的優勢,那么一是方便,孩子們可以和中國的外婆對話,也可以和美國的奶奶聊天;二是省力,孩子越小,越容易在多聽多說多交流的環境下自然而然地領會一種語言,這并不是成年人概念里的“學”, 如果一定要等到成年后再去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學,還不如在孩子小時,就堅持雙語培養。
和很多國內的媽媽想要盡力為孩子營造一個英語環境一樣,我也是努力在為孩子們營造漢語環境,所以說,育兒路上大家都不孤單,我們一起培養雙語娃。
這就是我開啟這個小專欄的目的,雖然我不是語言專家,但是身處在這個英語環境里,可能會接觸到更多的美國教學方式,英語言學習和閱讀培養方法,英語素材(繪本,影視及讀物)等, 總而言之,就是江湖上一直流行的術語: 干貨。 如果我可以不定時地收集和整理一些干貨,和大家分享一下,大家可以在偶爾地打開我的公眾號時收獲一點,那么也算對得起大家的時間和流量了。
再有,無論做什么事,需要的是重復和堅持。如果我的這一小小的舉動,可以因為自我監督的初衷而鼓勵著一些未曾謀面的你們一起堅持,也算是一碗小小的雞湯吧。
干貨加雞湯,這自然是我心中最如意的算盤。當然,我說了不算,你們說了才算。
思考題: 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 想一想在營造語言環境方面做些什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