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晨讀分享了《驅動力》這本書中的三個核心內容,分別是積極性誤區、第三驅動力和外界刺激源。
㈠積極性誤區——調動積極性的傳統方法。
①賞罰分明——蘿卜大棒政策
這讓我想到了小毛驢的故事,人類為了使小毛驢趕路,要么在它前面懸一根胡蘿卜,不然就直接拿著一根棒子在后面趕著它。所以同樣的,我們想去調動他人積極性的時候,最容易想到也最善采用就是,要么給予外在的獎勵,要么加以外部的懲罰。
②蘿卜大棒政策的弊端
它對于那些沒有難度機械化重復性的勞動,才能發揮持久的效力,而對于需要知識、創造性的,需要投入情感和精力的事情,可能起初會有效果,可并不會長久,有甚者還會消磨積極性。
先說說蘿卜,我們也可以回想自身的一些經歷,但凡僅僅是在金錢和利益驅動下做的事情,沒有熱情和激情,這件事情漸漸的都會失去味道,甚至是痛苦的,毫無樂趣可言,比如僅僅為了賺錢而工作的人會感慨,不要問我為什么節假日還在努力的、勤奮的工作,一個字qiong (第三聲)。
再說說大棒,就是遲到扣工資、寫不完作業會沒收玩具這些戲碼,為了逃避懲罰而不得不去做事情。我記得很清楚,單位有個年終會,遲到和未來的人員,扣100塊大洋,身邊反而有很多瀟灑的同事,直接就不來……所以不難看出,驅動力僅僅靠在外的獎懲是不夠的,它還需要第三種驅動力。
㈡什么是第三種驅動力
人的三種驅動力:
第一種:來自生存需要的一種生物學需求,像困了想睡,餓了想吃。
第二種:來自外在動力,即上述的獎罰并存方式。
第三種:來自內在的動力,是一種內心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欲望,它源于內心的成就感、滿足感和熱愛。
而第三種驅動力才是真正能激勵和調動積極性的方法,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只有具備它才能主導自己的人生。
㈢如何發揮第三種驅動力——外界刺激源
要發揮內在驅動力,需要一些外部條件,需要一些特定環境。所以要讓內在驅動力發揮出來,就要創造能夠激發內在動力的環境。激發內在驅動力的三個重要條件:自主、專精、利他。
①自主
傳統的激勵方法認為,如果給了人自由以后,他會不負責,他會逃避、偷懶、鉆漏洞。事實上,人擁有了更多自主性,會激發更大的創造力。
最有力的例子就是“土地公有制”改用“分包到戶”的“土地私有制”以后所有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把主動權交給他人“自己”,人是會愿意為自己喜歡的任何事情去負責任的。當他人能夠自己決定做什么,什么時候做,怎么做,和誰做,才能激發出更多的驅動力。
所以有時候我們沒必要試圖去規定,他人一定按照自己的規則來完成任務,只需指出目標,將過程制定下放,調動主觀能動性,說不定會帶來意外的收獲。
②專精
在傳統的激勵模式中,做事情的動力是滿足獎勵或避免懲罰,而內在驅動力是因為有把事情做的越來越好的欲望。
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玩游戲時的狀態,這就是一種激發了自己在一件事情全力投入的狀態,從而實現了專精。
生活中要達到專精有兩個方法:一是任務既不能太難又不能太簡單,二是把任務變成玩樂。
③利他的目標
我們做事情都需要目標的驅動,而目標分有兩種:
外在目標:榮華富貴、功成名就,以利益為導向,離不開如果……那么……模式,比如,如果賺到了了100萬,我就會很開心。
內在目標:為了更好的影響他人,讓他人更好地去成長,一種發自內心的目標,即利他目標。這是一種既然……那么……模式,比如,既然幫助他人能給我帶來快樂,那么我就會做這樣去做事情。
只有建立內在目標才能更長期的激發我們的第三驅動力,從而調動積極性。
今天的晨讀分享告訴我們,調動積極性,不僅僅需要外在的動力,相反,我們每個人天生就有想要主導自己的人生和想掌控自己的生活的欲望,也希望自己和自己所在的世界更美好,可是我們常常在追求目標中,迷失了這種自己的內在驅動力,而目標帶來的壓力可能會令我們短視、只關注眼前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