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日在網上讀到這樣一段話:“父母在世時,與父母相處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悅的神色;行為要合義合禮;另外也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盡量減少父母為自己擔憂。”我不住地點頭,我正是此意。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為人之根本。父母是世間最大的福田,孝順父母是子女的責任和本分,其實也是在為自己種福。孝順父母的人,他的人生往往會更加順利,可謂隨順天意、隨順自然。
然而對父母的孝順,并不是意味著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百依百順。我們的父輩都是解放前出生的,他們的童年、成年經歷的是挨餓、受窮,生活對他們來說極為艱難,所以現已八十歲有余的他們終身過著簡樸、節約的生活。有的老人多年來喜歡撿拾垃圾,家里可謂堆積如山,每個房間每個角落都塞得滿滿的,尤其是自己的臥室。這是強迫性囤積癥也叫囤積強迫癥,俗稱“囤積狂”,在外看見的每件東西對他們來說似乎都有意義,都要拿回家里。作為子女任其隨性,置之不理,我認為這是一種‘愚孝’。垃圾到了春天和夏天散發出來的異味對人的身體極為不利,另外房間里堆滿雜物,人仿佛生活在垃圾堆里,這么惡劣的生活空間,老人的身體會好嗎?兒女需要跟老人耐心溝通,必要時需要采取一點強制手段,例如乘老人不在時,趕緊清理一點。
孝順父母不是意味著你給與父母足夠的物質,卻對他們大呼小叫。八十多歲的老人喜歡回憶往事,尤其是猴年馬月陳芝麻爛谷子的事,對她受到過的不公平待遇記憶猶新,尤其是親眷間使用暴力語言。暴力語言對人的傷害遠超于他人的想象。身為兒女的我們做一個優秀的傾聽者是最好的選擇,切忌厲聲打斷,大聲叱責,讓她忘記過去的不愉快,展望未來等等。用心地去傾聽她的訴說,體會她的感受和需要,時不時地同理她的感受和需要。這些對往事的絮絮叨叨不但有助于緩解她的情緒,而且也是防止老年癡呆。這里特別重要的是對父母要和顏悅色,這是我們做兒女最為欠缺的地方。
孝順父母不是意味著你口口聲聲說為他們好,讓在農田里忙碌了大半輩子的他們徹底躺平。忙碌了大半輩子的公公,在二兒子的極力勸說下,去年放棄了種點蔬菜、干點家務活,結果啥事不做。整天坐在房間里看電視,或是一睡一下午,難得出門散步。才一年的功夫,人的整個狀態與過去完全不一樣了。小兒子抱怨說老父親都是聽了二哥的話才成這樣的。老人不是說讓他干什么活,實際上是變著方式讓他活動活動,這對他的健康百利而無一害。我拖著他在村子里走了走,他對我說不累,但是跟小兒子說他實在不想走,小兒子說他父親主要是太懶了,固執己見,不聽勸。反觀我婆婆截然不同,她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她跟我公公同歲,她說人一定要活動,干得動說明身體還可以。另外還要少吃多餐,自己能吃多少吃多少,自己的身體自己最清楚。
兒女過好自己的小家生活也是對父母的孝順,自己的行為合義合禮,不可顧此失彼。孝順是講智慧的,它不是我們腦子里固化的愚孝。對于八十有余的父母,我們有時間多去看看他們,多跟他們嘮嘮家常,幫著他們做做家務,我想這是他們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