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孝,這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的傳統。
從孔子那個時代開始,“孝道”就被無限度放大,直到今時今日。可是,何為“孝”呢?當中的內涵又是什么呢?
其實,很少人能夠把“孝”的內涵解釋出來。因為普通人只知道“孝順”,但是卻不知道“孝”的本質。
從漢字的結構來看,“老”配上“子”這就是孝。用一位教授的話來說,明辨是非,帶有理智的主觀,為父母的晚年撐起一片藍天的孩子,便是真正孝順的孩子。
父母做了不必要的事兒,影響了家庭的正常生活,孩子是該愚孝到底呢,還是該規勸父母呢?
父母像蘇大強一般過分做作,讓孩子身處在絕境當中。那孩子是該像蘇明哲一般愚孝呢,還是像蘇明玉一般“教訓”蘇大強呢?
其實,真正的“孝”,并非是愚孝。要知道,愚孝的本質,并非是血脈的感情,而是一種不明是非的愚笨行為,最后只會害人害己。
相反,當父母出現了錯誤時,我們身為孩子的,就該及時指正,讓父母的行為回歸到正軌當中。否則,他們就會禍害自己,也連累了子孫。
在生活中,讓你越活越痛苦的,并非是你的親戚,而是這三類父母。
02
倚老賣老,不聽孩子勸的父母,會讓人苦惱。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無論你是父母也好,還是孩子也罷,都會有做錯事的時候。對于“錯誤”,其實人們最好的做法,并非是掩飾,而是及時改正。
一個擅長改正自己錯誤的孩子,他絕對是有良心的大孝子。而一個懂得改正自己錯誤的父母,他絕對會給家庭帶好頭,讓家庭越來越好。
相反,如果父母不改正已有的錯誤,而是倚老賣老,一點也不在乎孩子的死活。到最后,父母就會攪亂原有的安穩生活,讓孩子活得狼狽。
曾見過這么一些老人,他們覺得自己活了幾十年了,做事就該是正確的,而不會是錯誤的。這個時候,他們便會倚老賣老,自以為是。
哪怕是孩子規勸他們,讓他們及時改正,他們還是會固執己見,完全遵循著老一套的方式來做人。如此,孩子又怎么可能會活得好呢?
其實,老人不該倚老賣老,也不該固執己見。試想,如果他們身為孩子,也遇到了這般父母,那他們會有怎樣的感覺呢?
做人,終究需要換位思考,能不能自以為是,完全聽不進別人的勸解。
03
自私自利,不顧孩子死活的父母,會讓人苦惱。
小區中的王大爺,他65歲那年,便跟兒女們提出了這么一個要求,他覺得如今這個小區不怎么好,希望一眾兒女可以湊一些錢,給他買一套更好的房子。
聽到王大爺的請求之后,兒女們都感覺到特別驚訝,怎么父親會提出這樣的要求呢?況且,就算他們有這樣的想法,可他們也給不出那么大的一筆錢。
大兒子有兩個兒子要養活,二兒子的媳婦正懷著二胎,三女兒的丈夫如今正在創業,小兒子才剛結婚,他們根本拿不出這筆財產。
可是,王大爺便認為,這群孩子就是不孝順,隔壁老張的兒女們多孝順,父母一退休,就給父母買了套養老的新房子,而且還是復式那種。
而王大爺不知道的是,隔壁家的老張,他和他的兒子都是做生意的,簡直就是有錢人了,又怎么會在乎這么一點小錢呢?可王大爺的兒女們呢?都是普通的上班一族。
為此,王大爺便跟兒女們吵了起來。如今,兒女們也不敢回家探望王大爺,而王大爺也不想見到兒女們,因為他認為這群兒女便是“不肖子孫”。
可以說,自私自利,不顧兒女死活的父母,有可能會破壞本該緊密的親緣關系。
04
不懂體諒,為人做作的父母,會讓孩子們痛苦。
人與人之間要想更好地相處,那他們就該相互體諒,你明白我的艱辛,我也明白你的不易。如此,雙方相互體諒,才能讓關系長長久久。
體諒,說起來特別簡單,也特別容易,也做起來卻特別困難。為何呢?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存在體諒感恩的心理。
一般來說,兒女要體諒父母的不易,要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而父母呢?也不能認為自己就是兒女的掌控者,也要感恩兒女的付出,感念他們的不容易。
試想,在這個世上,又有誰活得容易呢?
父母活得不容易,兒女們也不見得能活得容易。既然雙方都是受苦受難的普通人,那為何人與人之間非要相互為難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之所以人們會相互“為難”,就是因為他們缺少了感恩和體諒的心態。
因此,相信我們就該明白,孝順父母,就該是理智的,而不該是“服從式”的。過分聽從父母的言行,那兒女就不是兒女了,而是木偶,連一點主見都沒有。
身為父母,也應該要明白生活的艱難,賺錢的不易。如此,相互體諒,那家庭才能多點和諧,少點爭吵。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