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完《大魚海棠》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一長段時間了,最終還是覺得想寫些感想。
電影上映后觀眾們對畫面和音效都是好評如潮。畫面和場景很美,融入了很多中國特有的元素,并不像之前網(wǎng)傳的“抄襲宮崎駿”那樣。在畫面這方面非要拿來跟宮崎駿的作品對比的話,私以為《大魚海棠》的人物外形風(fēng)格,主要是椿、湫和鯤(作為人的形象)與《千與千尋》里的白龍風(fēng)格略像,但與宮崎駿作品中的大多數(shù)人物繪畫風(fēng)格還是明顯不同的。《大魚海棠》的場景很多取景自然,有細膩靈動,也有大氣磅礴,加上電影的3D效果,很有一種天地浩渺的壯闊之感。
但是觀眾對于《大魚海棠》情節(jié)的評價分歧很大,貶的說價值觀太不成熟且不合常理,褒的說這是赤子之心勇敢純真……
個人覺得,椿因為誤會將鯤拍入漩渦之中是無心之錯,本不該怪她,但之后她為了復(fù)活鯤連累整個族群,這是不可推卸的過錯。按照電影里的設(shè)定來看,雖然椿只有16歲,但在她的世界已是成年,族群的禁忌肯定是知道的,怎么想都不是“不知者無罪”,同理,為幫椿而不顧一切的湫也是一樣。電影里的那句臺詞,“不妨大膽一些,大膽地愛一個人,攀一座城”,聽起來很激昂很熱血,但實現(xiàn)它的代價讓人側(cè)目。有人評論提到純真,提到赤子之心,十六七歲的少女少年還可以這么說,可椿的爺爺奶奶呢?對椿的行為放任不管甚至出手相助,身為長者難道不應(yīng)該以大局為重嗎?“只要心是善良的,對錯都是別人的事”,這樣的話很美好,可在許許多多不可控的力量面前,這句像是童話里的話不應(yīng)該有立足之地。
不由得又想到宮崎駿。或許《大魚海棠》是類似童話的存在,向孩子傳達真善美,但這種“為救一個人連累一群人”的故事反映的價值觀明顯不適合成人世界,甚至給孩子看的時候也要好好說明。而宮崎駿的作品,雖說是給成人看的童話,但很明顯受眾廣泛,孩子可以從中看到無憂無慮的童年,捕捉到孩子才懂的歡樂,而成人會看到更多,想到更深,簡單的幾句話、幾個動作就是對社會現(xiàn)實最真實辛辣的反映。幾乎可以說,宮崎駿的作品,上至老人下至孩童都可以是觀眾,而每個年齡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每經(jīng)歷一些事情就會在回憶起某個場景時突然被觸動,共鳴帶來的激動或酸澀讓人想笑又想哭。這樣的動畫作品,是目前國內(nèi)最缺乏的,也是真正稱得上經(jīng)典的。
有人說看完《大魚海棠》感到深深的遺憾,覺得如此美的畫面和音效配上這樣的情節(jié)太可惜?;蛟S,就是在可惜,華美的皮囊裹住的靈魂,少了些歲月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