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我反復思考著一個問題“為什么我會經常性不快樂?”
生活中很多事在我看來就是習以為常,無所謂驚喜或驚嚇。
我以為我開始出現病態心理,直到前幾日和朋友聊天,才發現這么想的絕不止我一個,很大一部分人都在控訴自己不是真正的快樂。
那到底是什么偷走了我們的快樂,讓所謂的幸福感直降為零?
總是和人比較
小的時候,父母會告訴你“別人家的孩子”才是榜樣;長大了身邊的朋友會告訴你,有個有錢的“親爹或者干爹”才是硬道理;但始終沒人告訴你,其實大家都一樣,不分好壞窮富,只是我們習慣了和別人進行比較,用慣性思維賦予了每個人、每件事、每個東西所謂的好與壞。
這些比較只會從側面反映出你的不自信。不自信越積越多,快樂自然就消失了。
你沒必要生活成別人眼中的自己,就像自己穿著合身的衣服,又何必去在意別人穿的是阿瑪尼還是阿凡達呢?
做事本末倒置
中秋時和朋友去了一趟雍和宮,美名其曰是燒香拜佛祈求幸福安康。
而此行我卻發現一個有趣的想象,寺廟的功德箱里堆滿了游客投進去的錢,還有很多沒塞進去的就散落在外延,很是壯觀。
人們慷慨的把錢施舍給了神靈,以為這樣就能保佑自己或是贖罪。而現實中,那些“希望小學”“貧困救助”等等的捐款箱,卻少有人過去塞錢。
有信仰是好事,但是回歸生活中,我們卻忘記了幫助活著的人才是最大的功德。不去幫助你能幫助的人,卻跑到菩薩面前請求原諒,你的快樂就只能建立在自欺欺人中,又何來幸福感!
壓力大,標準高
昨天阿燃在朋友圈發了一條狀態,說自己心情不好。我和老衲都在下面留言說自己心情也不好。
而后我們轉戰小群里開始吐槽,阿燃現在是名公務員,跟我和老衲相比,著實穩定太多,但她也確實拿著少的可憐的薪水。所以阿燃說想要考研,如果不成功,也要辭掉這份穩定的工作。
我和老衲都支持她的選擇,也著實有點被她的勇氣嚇到。阿燃調侃說“家里不能幫上什么忙,就要自己盡早的選擇好要走的路,得為自己攢嫁妝”。
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浮躁的社會,房價和物價高的根本不是工資能夠抗衡的,這促使著我們不得不有更高的追求,而由此我們獲得快樂的條件也就變高,甚至是變得苛刻。
阿燃可以選擇繼續做公務員,但日子可能一眼就看到了盡頭。為了所謂的高標準,她選擇承受巨大的壓力,去獲得幸福與快樂!
焦慮著不知足
中華民族就是一個焦慮的民族。上中學的時候焦慮考大學,上大學時焦慮考研,讀研后又開始焦慮找工作,工作了開始焦慮結婚,結婚的時候焦慮買房子,有房子的時候焦慮生孩子,有孩子后又開始焦慮孩子的學習。
回過頭看這些東西,其實你都已經擁了有或是正在擁有的路上,但你還是不滿足,依舊能夠保持這份焦慮,并周而復始。
其實大可不必,每件事情的結果我們大都是可以接受的。就像韓寒說的:“一切都不會出意外,只是多了一點波折。而那些波折卻讓我們痛苦不堪。”
有時候就是我們把自己活累了,在很多人眼里,我們的生活就兩個詞:成功和拼搏。
拼搏的過程無所謂快樂與不快樂,結果的成敗才關乎快樂,這實際才是舍本逐末。
人類的智慧就體現在等待和希望上,結果只是一段過程的結點,生命的終結才是所有過程的終點。
這漫長的生命過程是用來享受的,而非忍受。快樂如彩虹,遇上方知有!快樂就是一種感覺,簡簡單單,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
從明天起,做一個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