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這部電影就繞不開這個朝代。
大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276年。
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大一統朝代。
與此同時,明朝又是被后世爭議最多的一個朝代,關于它的黑暗、壓迫、荒謬的討論從未停止,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明朝專權下的倆大特殊機構,“廠”與“衛”。
“廠”是指東廠、西廠、內行廠,其中以東廠最盛,“衛”則是指錦衣衛。同樣是皇帝的直屬特務機構,有明一朝,廠衛的關系始終錯綜交雜,倆者就在權力與利益的爭奪中摩擦不斷,然而宦官集團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地位始終是高于錦衣衛的。
錦衣衛指揮使最出名的是陸炳,當然,他的地位(明代唯一的以三公兼三孤)還是拿自己命換來的(火場救嘉靖),而那些拿命根子換權利的大太監們就太多了,劉瑾、汪直、王振、魏忠賢掌權時候哪一朝不是人心惶惶。
活于當朝,是跪著屈于現狀,茍且而活,還是燃火而生,逆流勇上,為這天找一個光明的未來?
張譯飾演的陸文昭滿身血污對著尸骨遍地,咬著牙,眼里焚起天火。
“要想不這么死,就得換個活法兒。”
此言一出,全片的陰冷宿命感一下就活了。
再把佛教里天龍八部的概念一套,一股世人皆憫的末世蒼涼感也起來了。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
要那諸佛,都煙消云散!”
不好意思,串場了。
《繡春刀2:修羅戰場》是一部扎實的電影。
從劇本上來說,有伏筆,有轉折,有起承,觀眾很清楚的找到每一根線的每一處發力點,娓娓道來的案情,恰當的史事改編,慢慢抽絲剝繭直至高潮最后的合與收都彰顯了劇本的扎實,片中在張震猛然想通案情的關鍵點(2處),我甚至自動腦補了了柯南的BGM(馬薩卡?),雖然沒有本格推理般,這種能帶著觀眾認真去回憶劇情關鍵線索而不顯突兀的國產電影這幾年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就《唐人街探案》和《十二公民》了(如果漏了別的佳片請別打我)。
從第一部繡春刀開始我們就認識到了導演路陽對細節的高要求,于是到了第二部中,電影的美術和道具有著非常厚實的質感,這種質感和全篇陰冷黑暗的主色調相輔相成,錦衣衛的繡春刀,飛魚服,千戶,百戶、總旗的各種服飾,宦官們大大小小的各式朝服,北京城中大街小巷種種人間煙火無不體現出劇組對細節的高要求,說到鏡頭方面,沈煉和北齋雨中竹林初遇那組鏡頭太美,色彩搭配的艷麗和構圖的嚴謹與之前鋪陳的冷峻風形成強烈的對比,可惜的是從這組鏡頭之后,或者說從楊冪出場之后,影片的節奏就有些飄忽起來。
影片的扎實還體現在幾場打戲中,其中以沈煉夜闖案牘庫時和東廠太監的對打最為精彩,架勢一擺,雙手流錘似星空火星,身形閃動,相互攻守,一招一式明明白白,一來一去簡潔干脆,鏡頭的切換和打斗的剪輯一氣呵成,演員對各式武器有自己獨特的招數,刀該怎么劈,錘該怎么甩,棍是怎么舞,架勢在,腔調在,這場打戲的腔調就端的住,如此酣暢淋漓而極富打擊真實感的武戲在近些年實在少見,即使將全片的動作戲放回到那個90年代武俠電影盛行的香港也是獨樹一幟的,黃飛鴻系列飄逸靈動,斷刀客狂野豪放,東方不敗則追求畫面美感,而繡春刀對打戲的表現則更類似韓國電影那種寫實的街頭打擊感,血就是血,傷就是傷,該死的地方就死,一點不含糊。
一部古代武俠類型片,故事說的好,打戲拍的好,恰巧導演還是個細節控,這片子就絕對不會差到哪里去。
然而,還是要說幾點不足。
一,還是從故事說起,正如前文所說,全片的劇情是在正史上進行的二次創作,如果對天啟和崇禎那段明史感興趣的觀眾一定會看的津津有味,比如我,會覺得電影中對東林黨、閹黨、宣王、天啟落水等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種種解讀會心一笑;相反,若是不熟悉明史或是不喜歡該片塑造的明朝景象的觀眾而言,前半段大量的鋪墊也許沒有那么強烈的認同感,單純從前半段而言,還是第一部的兄弟之情以及三兄弟各自的支線更能吸引到觀眾的興趣點。
二、前文我并未提及演員,因為一提及演員就不得不說該片的女主,楊冪。從第一場戲開始,有楊冪的地方劇情必出現BUG,有楊冪的地方畫面必出現面部大特寫,對比下第一部被說出戲的劉詩詩同學,大冪冪這個感覺怎么說呢,就好像三國拍著拍著突然就去了三生三世,蜜汁尷尬。
影片在處理北齋這個角色不太令人滿意外,其余演員均出色的完成了任務,尤其以雷佳音的裴綸和劉端端的崇禎最為精彩。
第一部中的丁修已經讓我們見識到了路陽對塑造出彩配角的得心應手,第二部的裴綸依然不落下風。我想,如果看著整部電影苦大怨深的沈煉一路喪臉到底,估計回家得便秘好幾天,好在電影里還有一個雷佳音。
雷佳音將裴綸這個角色塑造的極富有人情味,人情味最大的特色就是“敢”。
前期懟沈煉是因為自己在錦衣衛內唯一好友死在其手,結了梁子就一定要弄死你,當年銅鑼灣的靚坤就這么說的,所以靚坤死的很慘,裴綸讓我感動的一點是,他只是對自己的責任盡忠,身為錦衣衛的他面對敵人來襲,對千戶陸文昭說,快走,我能拖他們一會。還來不及出手就被陸文昭捅了一刀。
逐步得知真相的他隨著自己想走的路一直走,同沈煉和解,船上棄了錦衣衛的無常簿,最后和沈煉生死相托,這個角色的立場轉變層層遞進,有被動有主動,和沈煉、陸文昭等人相比,他是幸運的,因為他好歹或多或少選擇了自己的路,完成了自己的小執念。
捅老子一刀,老子就一定要捅回來。
不多,就一刀。
劉端端飾演的崇禎,這是這個青年演員的第一部大熒幕作品,將未繼位前崇禎的隱忍、狡謀與初登大寶后的強硬、張狂表現的極具張力。
該角色初登場已是電影后半段,然而作為全片的幕后BOSS仍然能震住氣勢相當不易,尤其與張震和金士杰老師的兩仗對手戲中,眼神、情態不落下風,給予了這個角色飽滿的內心戲,這才有了殺手來殺北齋、殺陸文昭時候觀眾的心頭一緊,也有了最后秋后名單上沈煉二字猶豫落不了的朱筆狼毫。
最后說回張譯飾演的陸文昭,與其說這是一個悲情角色,不如說那是一個時代的悲情。
一個人的命運再怎么悲情也只是別人的故事,人們只會感慨,而面對一個時代的悲情,人們則會產生許多共鳴,因為那里面都有你我的故事。
王小波在《黃金時代》里寫,“那一年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么也錘不了我。”
陸文昭說,“要想不這么死,就得換個活法兒。”
可是他最終還是死了。
就連死前,他的手也還是在丁白纓的臉前縮了回來。
可是他仍然是滿足的。
他沒有像狗一樣活著,他拿著刀,朝著來軍慷慨而死。
只是因為他不想那樣的活。
曾幾何時,我們難道不曾想過改變世界,讓世界因為自己而有了小小的不同么,不巧的是,生活呀,就像那電影里的那無處不在的宿命感,把一點點抗爭的勇氣都磨滅在上班與下班的等待中。
現實里,我們永遠不會遇到冷血殺手的一路追殺,因為根本不用,我們總是會習慣于自己被自己打敗,自己將自己流放,最終丟盔卸甲、落荒而逃。
所有人都逃不出生活,但是總有人敢挑戰生活。
就像凌云鎧肆無忌憚露著脖子對沈煉說的那句話。
“你敢么?”
要不扎脖子,要不扎心,您自個兒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