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好奇怎么會有算命先生這個稱呼,就給人算一下命,怎么就跟教書育人的先生扯上關系了?
小時候家里曾給我算過命,還批過“八字流年”,那時我還沒記事,后來上大學的時候翻出來,那是一本十幾頁的小冊子,上面都是用毛筆寫的字,龍飛鳳舞的很好看。開頭是一些天干地支之類的,后面是從幾歲寫到六十多歲,每年一句話,斷一下吉兇。字都認識,就是看不懂,后來還弄丟了,不然現在還可以拿出來看一下。
讓人不明覺厲,也許算命先生這個詞就是這么來的吧。
關于算命,我是從小就不信的,后來不斷的聽說某個算命先生算的很準,連家里幾兄弟姐妹排行第幾都算出來了,有的還沒開口就算出要問什么了,這要不是能掐會算那是什么?雖然我還是不信,但是覺得很好奇,他們是怎么做到的?
后來看常書欣的《超級大忽悠》,里面提到江相派以及《英耀篇》,才開始有些了解這是怎么回事。
后來大數據的概念出來,我就想,算命先生不就是用大數據在碾壓我等吃瓜群眾嗎?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中,與外界幾乎隔絕,因此覺得自己是特殊的,而沒有想到有很多跟你有著共同特征共同經歷的人在別處,也是這樣想著。
與大多數人不一樣,江湖相士每天都要見很多人,還要經常走南闖北去很多地方,他比我們見過的人多得多得多。不只是這樣,他們還是師徒制,代代相傳的,幾代人十幾代人的積累下來,他們所積累的數據是大我們幾個數量級的。更要命的是,算命先生還會分析他們所見到的人,有什么共性,有什么共同特征。
因此,算命先生算對了,并不是真的有神通,他只不過是指出了很多人的一個共同特征而已。他的準確推斷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礎上的。
現在大數據分析已經在商業上開始運用了,沃爾瑪的大數據顯示跟尿不濕一起購買最多的竟然是啤酒。經過調查發現到超市去買嬰兒尿不濕是一些年輕的父親下班后的日常工作,而他們中有30%~40%的人同時也會為自己買一些啤酒。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美國的太太們常叮囑她們的丈夫不要忘了下班后為小孩買尿不濕,而丈夫們在買尿不濕后又隨手帶回了他們喜歡的啤酒。另一種情況是丈夫們在買啤酒時突然記起他們的責任,又去買了尿不濕。既然尿不濕與啤酒一起被購買的機會很多,那么沃爾瑪就在他們所有的門店里將尿不濕與啤酒并排擺放在一起,結果是得到了尿不濕與啤酒的銷售量雙雙增長。按常規思維,尿不濕與啤酒風馬牛不相及,若不是借助數據挖掘技術對大量交易數據進行挖掘分析,沃爾瑪是不可能發現數據內這一有價值的規律的。
因此,算命先生通過大數據分析算出你家里有幾個人,排行第幾也就不算奇怪了。
最后,對《英耀篇》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大數據分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