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今天我讀了《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戴維·博金斯。他是哈佛大學的資深教授,他用了50年的時間就做一件事情,叫作“零點計劃”,專門研究我們人類到底應該學習些什么知識,而不應該學習一些什么知識。聽了之后,我深深地思考,我作為教師應該怎樣教學生,讓學生學什么?
? ? ? ? 這本書的重點告訴我們教育的目標是追求全局性理解的概念,而不是立即理解。
? ? ? ? 我知道怎樣對一個東西要想達成所謂的全局性理解,需要符合這四個方面的標準。第一個就是深刻見解方面,什么叫深刻見解方面?就是這個概念在物理、社會、藝術等不同世界當中的反應。第二個叫行動方面,就是我能夠用它來采取行動,指導我的日常生活。第三個就是倫理道德方面,就是你學了這個東西以后,有沒有能夠上升到你的倫理道德的層面,讓你的道德品質,讓你的想法、人性、同情心或者社會規范能夠有進一步的提升?第四個要考慮就是機會方面,什么叫機會方面?就這個事出現在各種場合,表現為各種各樣形式的機會多不多,有沒有很多次你都可以想到它?如果能夠把這四個方面都考慮到了的話,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全局性理解。
? ? ? ? 那么全局性理解是不是要求在生活中說到一個詞就需要做全局性理解?不是,我們生活中90%的情況下是用不到全局性理解的,這時候用的是配方知識,什么叫配方知識?你早上起來洗臉刷牙,開車出門一路走,這都不需要全局性理解,都是你已經完全習慣的配方,你是按照生活的節奏這么去做的。生活中最多有10%的時候需要我們調動我們的全局性理解,來面對一些從來沒有見過的問題。比如說大家都在爭論,要不要去參加一個什么樣的活動?這時候你是人云亦云地跟著去,還是你需要調動你的全局性理解的能力,去深入地思考,然后有自己的主見?
? ? ? 我還知道一個具備全局性理解能力的人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優勢。第一個優勢叫作定向,就是遇到任何狀況做出自己的智力判斷,來確定方向,不會隨大流。第二個叫慎思,審慎地思考問題,而不是輕易得出一個心血來潮的結論,或者是特別不具有科學性的、迷信的、歸納法簡單總結的一個結論。然后第三個叫作深入學習。深入學習和一勞永逸地學習是不同的,一勞永逸地學習就是恨不得學完這個事以后,就再也不要變了,學完以后這個事不會再變,它就那樣了。但是深入學習是要求你要經常地跟蹤思考,不斷地去改進。
? ? ? 我更能體會到好奇心是可以被扼殺的。我們的孩子在從小到大生長的過程當中是充滿了好奇心的,但是你會發現,上到了初中、高中以后,他慢慢地沒有好奇心了,他甚至連“我為什么要學這個”都沒有興趣問,他的習慣已經完全跟你合拍,就是讓我學什么我就學什么,我盡量把分考得高一點就好了。好奇心會被這樣的問題磨滅,這種問題只期待得到知識,只期待得到課本上已經有的知識。
? ? ? 真正的學習是什么?學習即理解,就是你得進行全方位的理解;學習即運用,學了以后你要用;學習即注意;學習即感興趣,就是要越學越有勁,越學越覺得好玩,這個事有探索不完的東西;學習即融會貫通,就是當你發現能夠把所有這些東西打通,它們背后都有著聯系,這才是一個真正融會貫通的人。
? ? ?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一個人的綜合能力。什么是綜合能力?我的理解就是它更加能夠適應這個世界,更加能夠為這個世界作出貢獻,更加能夠具備創造性,而這一切需要把零零總總的、各種各樣的知識通過全局性的理解整合起來,變成每一個人腦海當中快速反應出來的智慧。
? ? ? 我們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是教會孩子們知識,而要將學科間的知識融匯貫通,還要和生活聯系起來,讓孩子們對學習產生興趣,孩子們內心才會深入地去學習,并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孩子們的全局性理解,這才是教學的所在。
? ? ? 最后,我希望大家都來讀一下這本書,讓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都充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