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部打著"技術改革"旗號的電影終于登陸我所在城市的院線時,舍友說"全國就那么幾個城市有最佳觀影體驗,我們這看不到最好的,算了吧。"
我想:"李安的電影,看看故事也是值得的。"
(提示:以下涉及劇透)
故事背景設置在伊拉克戰爭時期,比利·林恩是一位年輕的美國士兵,在一次任務中,他所在的B組成員shroom遇險,林恩不懼危險,沖出安全區將shroom帶離險境。而這個過程恰好被一臺攝像機拍攝下來,視頻在美國國內流傳。B隊成員也因此成為了明星人物,被橄欖球比賽邀請進行中場表演。在這個過程中,林恩和B組成員們逐漸認識到了人們關于戰爭的不同看法,也逐漸成熟。
起初看到這個背景,會以為這是一部反戰片,但看到后來會發現,這更像是一個普通人的成長史。
電影以林恩和周圍人的矛盾為主線推進。林恩的姐姐想讓林恩提前結束服役回家,有電影制片方想讓他們的故事搬上熒幕卻只給極低的酬勞,周圍的所有人對戰爭和英雄的理解都讓林恩難以接受。明明自己才是最大的當事人,卻好像成為了局外人。
林恩最大的困惑是"明明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為什么會獲得這么高的贊揚?"。
電影中不斷重復出現林恩救戰友的鏡頭,如林恩所言"這是他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先是戰友離世,又是自己和敵人的近身肉搏,險些喪命。這切切實實發生的事情,在視頻被放到網上之后,變成了公眾為了塑造英雄形象的一種工具。
視角回到林恩的戰友們,很寫實。中場表演之前是舞臺煙花刺激了戰士神經,告訴了觀眾戰爭帶給戰士的傷害。而在中場表演結束之后,林恩和他的戰友們卻被舞臺表演者不斷催促離開場地。在這一刻的感覺是所謂"英雄"遭受到的莫大不公。
李安在這個故事里,用現實與回憶相交叉的鏡頭,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結合的敘事方式,向觀眾展現的其實是一個故事的多個方面。
比如另一場戲中,林恩和橄欖球隊友們交談,隊員們的問題是"你殺過人嗎?殺人什么感覺",鏡頭回到了林恩的回憶。李安在這里想表達的另一層含義是"根植在男主腦中殘酷的回憶與在回到國內后要面對的無數好奇眼光。"
讓一個人站到別人的立場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大多數人都是為自己而活的。電影中的所有人,采訪的記者,林恩的姐姐,橄欖球隊友,甚至是與林恩產生愛情的拉拉隊員,這些人面對林恩時的想法多是并不難猜的"自以為"。最后的制片人一語道破天機"公眾的忘性是很大的"。
其實這多像我們的生活。所有人都以為了解你,但他們只是通過別人來滿足自己。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成為這個樣子。
當外界的看法在內心產生了巨大矛盾應該怎么處理?去聽你內心的聲音。這是李安在最后一幕給出的答案。這個主題其實未必有多深刻,卻非常讓人感同身受。
這是一場疲憊生活與英雄夢想的博弈,欣慰的是,雖然有戰爭背景,但李安也沒讓林恩變成美國英雄。
他是自己的英雄,這就夠了。
這部電影與李安以往的電影相比,目前市場表現欠佳,但在同類型故事中,依然是今年非常值得一看的電影。如果你能熬過最初略顯乏味的故事推進,將會是一場不錯的觀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