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之道在中國至今已有2500多年了,但國人又有多少熟讀儒家經典,又有多少精通儒家之道,又有多少活用儒家之學,應該是少之又少。在學習儒家之道的時候,總會強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可如何取舍成了大問題。而方太集團董事長茅忠群卻有個明確的說法:“讀懂了,就是精華。沒讀懂,就是糟粕。”
懂了活用對你來說就是精華,若沒有讀懂,再好的精華也吸收不了,還占用了不必要的腦容量,不就是糟粕了么?方太集團董事長茅忠群就將他讀懂的儒家之道活用到了方太集團的各地地方,而《方太儒道》就是其運用的縮寫。
每個公司都會有其風格的管理模式,學習西方先進的管理技術,聘請專業的職業經理人等都是管理的一種,但對于茅忠群這位畢業于中歐國際商學院EMBA的人來說,似乎欠缺了點什么,他認為,幾十人的企業,老板現場管理就可以了;上百人的企業,需要用制度來管理;上千人的企業則必須用文化來管理。
從《方太儒道》中感受到非常強烈的就是企業不僅僅是一個冰冷毫無溫度的組織機構,他更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有思想,有內涵,有原則,有個性。無論是企業基層員工,還是企業高管層,都將方太融入了他們的骨血里,他們即是方太,方太即是他們,合二為一融為一體。
其中在方太非常有特色的一個機制是“身股制”,只要員工入職兩年就會根據崗位層級給予一定的數量分紅股權,但之后達到這個條件,身股和員工的就職年限關系不大了,而和員工崗位價值關系更為密切了。
方太特色的制度有很多,但我們還是從書中四大部分來體會下方太的現代管理模式:
一、制度管理需文化做支撐
對方太來說光有制度是不行的,需靈魂來支撐,而方太的文化靈魂就是儒家文化。他認為,今天的企業家應該有士大夫情懷,眼睛不能僅僅盯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還要有胸懷國家社會。而能為這種情懷提供思想源泉的,只有儒家的入世思想。入世思想正是儒道的內核和精髓,而這也就是茅忠群認為的方太文化的靈魂。
二、好的管理是以身作則
茅忠群認為,企業文化要落地就一定要層層落地,每個層級都不能忽視。方太的“三省會議”就在公司的各級管理團隊內定期開展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方太三省會議的高明之處。堅持“知行合一”,先從自身反省開始。如果領導在一些事情上的行為不改變,價值觀都在嘴巴上,員工根本就不會相信。若沒有以身作則,身先垂范,又以何服人?
三、管理需從人性出發
茅忠群發現,不少企業盡管制度很齊全,但很難落地,總會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樣的行為。他覺得,制度本身的目的不是懲罰不良后果,而是為了預防不良后果的發生。故方太制定制度的思路是要首先替員工著想,要了解員工為什么會犯錯誤,然后公平、公正、合理的處理問題,不偏不倚,同時防微杜漸。
四、仁道經營
企業是盈利機構,不盈利無法存活。在茅忠群看來,企業除了要利潤,還要求有使命,就是要超越利潤之上。他率領方太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著善事,履行著方太人對社會的義務,相信堅持理想,利潤會隨之而來。就如美國默克制藥公司總裁雷蒙德·吉爾馬丁給哈弗商學院在校生的忠告一樣“努力去做出貢獻,相信自有回報隨之而來”。
《方太儒道》是中西合璧的現代管理寫照,然而方太集團更是把企業當做有血肉的人來完善的一種企業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