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人們讀書的目的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有的為了娛樂而讀,有的為了獲取知識而讀,也有的為了產出而讀,但無論你出于什么目的而讀書,都應該掌握一些閱讀的技巧,否則一定會淹沒在信息的洪水之中,被時代大潮遠遠的拋在后面。
? ? ? ? 作者:原尻淳一
? ? ? ? 譯者:程亮
? ? ? ? 出版:江西人民出版社
《高效能閱讀》這本書作者推薦89個閱讀技巧,總有一個能適合你,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你可以跳著讀,像玩兒蹦蹦床一樣,隨便蹦,落到哪里都可以。作者原尻淳一從引發讀者興趣,到快速讀書技巧,再到如何通過讀書創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最后形成個人品牌這幾個維度來寫。最終讓我們領略讀書的意義:用別人的文字和生命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意義。
作者原尻淳一、龍谷大學經濟學部客座教授,1972年出生于日本埼玉縣,獲得龍谷大學研究所經濟研究碩士學位,畢業后進入知名廣告公司,隨后在大型唱片公司從事藝人、電影、動畫的營銷和企業宣傳,并任企業培訓講師,與其他作者合著有《職業未來地圖的畫法》、《整理的藝術3》等作品。
下面我將從如何激發自己的閱讀興趣?如何快速掌握一本書的內容?以及如何從別人的文字中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三方面著重為大家講解一下本書的看點。
如何激發自己的閱讀興趣
高效這個詞似乎成為經典的代名詞,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想有效率的去完成,想到和做到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而高效的閱讀對很多人來說更是遙不可及,翻開《高效閱讀》用瀏覽封目序尾的方式快速掃了一遍,并沒有發現這本書的新奇之處,好像作者說的內容再別的書里都提到過,并沒有什么可讀性。這是我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
當我準備放下這本書去干別的事情時,驚訝的發現前言部分的圖片,它把本書的結構形象生動的展現在讀者面前。作者原尻淳一為大家講的第59個閱讀技巧里,他強調結構化的圖標里塞滿了制作者想要表達的信息。我按照圖片提供的方式閱讀這本書,發現原來跳著讀書這么有意思,可以讓你迅速掌握本一本書的精華。
作者巧妙的用圖片激發了我對這本書的興趣。在《高效能閱讀》這本書里作者還介紹了一些激發我們閱讀興趣的方法,比如3D開始閱讀,能從漫無目的痛苦投入中解脫出來,為了深化自己的好奇心而確立“讀書”地位的學習方法,至少就結果而言,能消除厭讀心理。我有一個朋友特別愛看日本動畫片,后來他通過看動畫片,學習日語,現在日語和他的漢語說的一樣好。3D強調的是從興趣開始自己的閱讀之旅,好奇心是一切創造力的源泉,避免為了學而造成對學習失去興趣。
原尻淳一認為如果你不喜歡讀一本書,你也可以從了解作者開始,了解他的奇聞趣事、履歷、人脈或者是聽他的聲音開始發現一本書的樂趣。
網絡發達的現在,那些名人其實與你近在咫尺,就像我自己喜歡蔣勛之前對他一無所知,福建名嘴郁莉說蔣勛是她最喜歡的作家沒有之一,而我接觸蔣勛是因為在喜馬拉雅聽到了他的聲音,他的聲音有一種魔力,他的《蔣勛細說紅樓夢》讓我從他的文字和聲音中了解了他的悲憫與豁達。
如果你沒有從一個人的履歷和奇聞趣事、聲音等方面對一本書感興趣,你也可以通過讀一本薄書開始喜歡你的閱讀之旅。我至今仍然記得《追風箏的人》將我從此帶入了讀書的世界,讓我從此愛上讀書。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成為了我讀書的動力。
我想《高效能閱讀》的作者原尻淳一教你如何激發閱讀興趣,就是這個道理,愛上它你會發現,每一天不讀書對你來說都是煎熬。飯可以不吃,覺可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
如何快速掌握一本書的內容
速讀的靈魂便在于快捷,多次閱讀關鍵詞附近內容以及獲得新視角和創意。也許你已經從很多的閱讀書中掌握了快速閱讀技巧,比如瀏覽,略讀,指讀,等等方法,但是你肯定還是第一次聽說設定消極條件,切除文章。怎么切除?消極條件如何設定?
很多速度技巧要求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快速的找出一本書的關鍵詞,但是在一本難讀的書中真的很難找到關鍵詞,比如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已經來瀏覽很多遍了,依然沒有找到關鍵詞,這種時候我們該怎么辦?
重新想想,閱讀的“目的意識”,這種“目的意識”就像一個過濾器,能把“非必要之處”過濾出來,略過這些不需要讀的句子,反而能使關鍵詞凸顯出來。找到一本書的關鍵詞之后,要對關鍵詞做到心中有數,然后構思假設,想象關鍵詞所包含的含義,接著快速閱讀關鍵詞附近的內容,對假設進行驗證,此時通過對比,分析自己的假設與作者的想法有何不同。
用速讀的方式迅速掌握一本書的結構,再通過精讀的方式來理解和消化一本書的精華,精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寫讀書筆記的方法,讓一本書真正成為我們自己的知識。
《高效能閱讀》這本書里作者說:讀書要通過筆記積累“屬于自己的教訓”言外之意就是將讀書筆記的內容應用到生活中,檢驗書籍中的內容是否正確,從而形成自己的“思考主場”。
有了“思考主場”對于我們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就非常方便。
從激發興趣到主動閱讀來搭建屬于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表面看是讓知識閉合,實際上真正讓知識閉合其實需要我們去多角度的閱讀。就像《高效能閱讀》這本書里提出讀書的七成投資在垂直型閱讀上,這里強調的垂直型閱讀和你知道的速度閱讀中的一目十行是不一樣的,這里強調的垂直閱讀是指主題閱讀,專攻某一類書籍。根據黃金比例,谷歌將70%的資金和時間用于充實現有服務,20%用于充實現有服務的周邊服務,10%的投資于全新的未知領域。簡稱70:20:10模式
換句話說:用70%的時間用來讀適合自己的專業書籍,用20%的時間讀和專業相關的書籍,用10%的時間接觸未知領域。70%我們稱之為垂直閱讀,剩下30%我們稱之為水平閱讀。垂直閱讀是我們的思考主場,水平閱讀能使主場知識掌握進一步深化。
垂直閱讀的重點是對知識的理解,而對知識的理解就需要我們在輸入的過程中不斷產出,產出檢驗我們是否真正掌握一本書的內容,從而形成自己的思考主場,這一點對于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尤為重要。量變引起質變眾所周知,但如何做才能引起質變未必人人知曉,就算知道也不一定能做到,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人看起來很努力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筆記是信息積累的一種方法,單純的積累信息是不足以讓我們有很大的收獲,我們需要將積累的信息進行分類加工在重整,舉個例子拿寫作中積累標題來說,標題決定打開率,到底什么樣的標題才能夠讓別人一看就會打開我們的文章呢?我今天看到一篇名為《別讓總編輯跑了》的文章毫不猶豫的打開了。為什么看到這個標題我會打開?因為我很好奇,總編輯為什么會跑,所以這個標題的可以歸為抓住獵奇心理的標題庫。積累在重整是搭建知識框架的必備步驟。
通過對信息的積累,再將信息打散重組,經過重新整理編排后的知識終將成為我們的知識體系。
一本書放在那里是數據,一本書讀過是信息,一本書讀過并能指導我們的行動,我們稱之為知識。用知識體系指導我們的行動,終將形成自己的個人品牌。
《高效能閱讀》告訴我們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高效獲得信息不足為奇,如果是信息在實際生活中為自己所用,才是成功的不二法則,利用高效率專家發明的超高效,超高指“讀書技巧”,單純的文字信息也會瞬間轉化為附加值,任何人都能根據自己的基礎,從需要的地方開始閱讀。
本文作者:花一樣的我花一樣的活。85后職場媽媽,深諳逆襲的不止是容顏,30歲勵志活成自己想成為的樣子,倡導每讀一本書,就寫一篇干貨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