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輩子》是現代作家老舍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初載于1937年7月1日《文學》第9卷第1號,1947年1月由惠群出版社出版單行本。[1]
《我這一輩子》通過一個巡警對自己一生坎坷曲折經歷的自述,反映了舊社會城市小市民生活的苦難,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和腐朽,表達了對新世界新生活的希望:“希望等我笑到末一聲,這世界就換個樣兒吧!”小說樸實平易,渾然天成,結構線索單純,條理層次分明;語言獨具特色,京味醇厚,通俗簡潔,富有幽默感。[2
《我這一輩子》是老舍第一個創作黃金時期的壓軸作品,具有挺拔于時代的進步氣息。1950年,上海文華電影公司將其改編為同名電影。2001年,小說被改拍成同名電視劇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二十世紀前半葉,中國處在復雜的社會轉型時期,舊的生產生活方式遭淘汰,新的生產生活方式應運而生。“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生活沖擊和心靈激蕩,轉型期社會的人稱之為‘過渡人’。在心理上,積極方面,他們對‘新’與‘舊’有一種移情感;消極方面,他們對‘新’與‘舊’有一種迎拒之情。”生活在這個動蕩不安、復雜多變的的社會里,生存是第一要義,“過渡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去面對,去思考,去選擇,去無奈地跟著時代走,去積極地迎接時代的挑戰和人生的苦難,以求在轉型時期大環境的社會變動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和生存空間。[5]
個人背景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自幼家境貧寒,結識的是些店伙、拳師、仆役、巡警、洋車夫、裱糊匠和賣唱藝人。老舍就在這個“苦人堆”里泡大,從這兒獲得下層人民的正義感與同情心,奠定他早期思想的基礎。因為日夕廝磨,他十分熟悉這些城市下層人民的心態,就像熟悉自己家里人一樣。后來,當老舍從這一社會層走向文學界時,便很自然地用作品反映他們生活的現狀,他們的掙扎和夢想,情緒和愿望了。《我這一輩子》發表于1937年7月1日,是老舍成為專業寫家之后在抗戰前的壓軸之作。此時的老舍不僅創作時間充裕、思想較為自由,其寫作藝術也已經成熟。[6] [7]
人物介紹
“我”
小說主人公“我”出身城市貧民,十五歲開始學裱糊匠,二十歲結婚。后來妻子被人拐走,自己也無奈當了巡警。其后幾經周折,當過巡長、衛隊長、煤礦衛生處主任、鹽務緝私隊排長,最后子死孫幼,窮困潦倒。為維持家庭,五十多歲的人還得去賣二十歲小伙子的力氣,連一具葬身的棺材都未能置下。“我”是一個具有復雜性格的特殊人物,一生正直、善良、本分、勤勞、樸實,卻一輩子受苦受窮,多災多難,被最親最近的人欺騙、欺負和傷害。面對惡者得勢,好人冤屈,他不明白,他不會阿諛奉承,但為了家人糊口,免丟飯碗,不得不學著阿諛奉承時,他又痛苦地無法面對自己,看不起自己;當他做了個小官——巡警,想秉公執法,又被上下左右的惡勢力不容、排擠,落得個晚境凄涼,家破人亡的可悲下場。[2] [8]
“我”妻
“我”二十歲時結了婚,妻子比“我”小一歲,婚后夫妻恩愛。“我”妻年輕利落,愛說話,見了長輩親熱體貼,殷勤伺候。“我”二十四歲時,“我”妻已為“我”生下一兒一女。但好景不長,“我”妻竟跟“傻大黑粗”的師哥黑子跑了,下落不明。[9]
黑子是“我”的師哥,由于臉不白,而且黑得特別,人送外號“黑子”。本來黑子與“我”是很好的朋友,有活就一同去干活,沒活就來“我”家吃飯喝茶。后來黑子拐跑了“我”妻,兩人一起不見了。[9]
福海
福海是“我”的兒子,上過幾天私塾,幾天貧兒學校,幾天公立小學。長大后他如愿以償當上了巡警,妻子的父親和哥哥也同樣是巡警。福海自從成家后很知道要強,不聽“我”的勸阻去了威海衛,只為多掙兩塊錢,最終因病客死異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