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幾個月之前看過的一本書,每本書都會讓人或多或少的產生一些想法,稱之為:讀后感,把他人的經歷與自身經歷相糅合,變成自己的觀念;也許,書,應是最便宜,也最有效的獲得新知識的方式。
林徽因,詩一樣的名字,也曾聽聞她詩一般的感情,漸漸地對她產生了好奇,讀她的作品前,我想先去了解她的一生,于是在圖書館借來了這本傳記,讀之…
孩童時期的她就很喜歡浪漫的事物,得了水痘,卻因別稱“水珠”而覺得美好并為之驕傲,也許文藝是先天就扎根在她骨子里的;林徽因的祖父是當時的進士,在浙江一代做官,十分重視教育,父親林長明從小就打下國學深厚的根基,并受到了新學的啟蒙,徽因兩歲時,父親赴日本留學;她的母親出生經商之家,沒受過教育,既不懂琴棋書畫,也不善操持家務,這讓善詩文、工書法、儒雅風流、才華超群的林長民一直冷落遺忘著她的母親,這該是徽因兒時最難過的事了,也因如此,她懵懵懂懂的察覺,精神慰藉才是夫妻之間最好的防腐劑吧;如同祖輩一樣,她也接受著英國貴族式的教育,英文是必修課,16歲時,她陪同父親遠赴倫敦,一人在家時,為了提高英文,她開始閱讀外國文學,讀原著讓她更加體會到詩文的樂趣;后期學習建筑,功勞當屬徽因的建筑師房東,房東告訴她什么是建筑,也時常帶她去寫生,讓她慢慢領悟,敏感而細膩的徽因又在這些景色里,察覺著她認為的美…
在倫敦,徽因認識了徐志摩,他們聊天侃地,無話不談,志摩對她心生愛戀,其實徽因又何嘗不是呢,但從小就在不完善的家庭中長大,她不可能去破壞志摩的家庭,家人也并不贊成林家大小姐嫁給一個有婦之夫,她也只能珍藏這份感情,然而志摩還是不顧勸阻的結束了他6年的婚姻,但并沒有換來和徽因的相守,其實,不論志摩遇見誰,他都會離婚,因為他骨子里的浪漫是無人能及的,但對于當時的社會大環境而已,這卻是飽受爭議的。
徽因與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從小就認識,并受到家庭的安排,兩人相約赴美留學,在徽因的影響下,思成也學起了建筑,由于性別要求,徽因學的是舞美,選修建筑,完成學業后,梁啟超已為他們計劃好,先度蜜月再結婚,環游歐洲多國,自然,那里的建筑讓他們流連忘返。
徽因跟思成既是工作伙伴,更是精神相通的朋友,她也曾為生活的瑣事煩惱過自己的一事無成,也真實袒露,她同時愛上了兩個男人,但思成都給予了她高度的選擇自由,這難道不是人們在追求的婚姻嗎?生活的瑣事、身體的病困、戰亂的流連,并沒有讓他們放棄建筑,相反,為國家的建筑職業開拓了另一番景象。
其實,通過徽因的故事,不難發現,她的教育觀念是傳承性的,她幸運的接受了新舊文學,前20多年,她應感謝她的家庭賦予她的觀念,這之后,她應感謝自己,無論自己愛的人、喜歡的文學或是畢生建筑事業,大方向中,她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當下的我們呢?互聯網高科技下的我們越來越浮躁,也許是通過網絡看到了更多有成就的人,發現自己的渺小和一事無成,老古人的千年精髓,在我們小時候也被現代化教育所取代,并沒有過多的涉及,一味地“與時俱進”讓我們越來越遺失了內心的感受,事情不應是循序漸進的改變嗎?生活不應是慢條斯理地體會嗎?一切的商業化,把人們帶偏了軌道,心里疾病和身體疾病患者越來越多,卻不自知…
步子邁小一點,扎得穩當些,慢慢享受生活,而不要激進著只看到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