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無轍跡,本意是指善于駕車的人,不會留下車轍的印跡?,F多形容具有高尚行為的人,不愿意人們對他所行的善事有所覺察。
央視的系列公益廣告“善行無跡”就是通過件件平凡的小事,諸如為街道上的清潔工每天休憩吃飯的時候在晾臺亮起一盞溫暖的燈,來打動觀眾,讓人們有所觸動,愿意從小事做起,不留痕跡。
很細微的小事,每個人都可以做,提醒人們“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隨手做了,就能將溫暖傳遞下去。
善言無瑕謫,善于言談說話的人,反應靈敏,不會留下什么語病來。
蕭伯納的語言藝術一向為人所稱許,一次,有人請教蕭伯納,用最通俗最簡潔的語言,怎么解釋悲觀主義者和樂觀主義者的區別。
蕭伯納舉例說,“假如這里有半瓶酒,悲觀者會唉聲嘆氣說,‘唉,只剩半瓶酒了!’而樂觀主義者則會高興地說,‘看,還有半瓶酒呢!’”抽象的問題,借助于日常直觀的形象就解釋得明明白白,且耐人尋味。
善數不用籌策,善于計數的不用工具也能計算。
《挑戰不可能》里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心算能力強的,通過后天訓練強化的,有些小學生的這類速算的能力比電腦、機器人速度還要快,實在是令人不服不行的。
人的潛能無限,我們平時利用的部分還真是微乎其微,大腦有太多的可塑性與可開發的潛能,怎么才能合理開發利用呢?
善閉,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善于關閉的,或者說善于機關術的,沒有門栓也可令人打不開。善于捆綁的,不用繩索也可讓人解不開。
這個現實中還真的不多見,估計得特殊行業會用得多些。武俠玄幻片中也能看到許多。《西游記》中孫悟空劃地為牢,妖魔鬼怪就進不去,不能傷害唐僧。
我覺得還有兩層意思,一是人人都遵守一定的制約,雖沒有明確的工具法令,就象是良心道德一樣,它只是一種意識的存在,卻制約著人們的行為一樣的道理。
一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如我們初中課本中學習的賣油翁,一項技藝反復做日日做,技藝嫻熟,到達一定的高水平時,就如賣油翁一樣淡然:“無他,但手熟爾!”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有道的人善于救人,在他眼中沒有可遺棄的人,也善于物盡其用,沒有什么可丟棄的物品。這是暗藏的聰明與智慧所在,是圣人心智高出常人的地方。
順其自然待人接物,識人之性用在合適的地方,識物之性展其功能,一視同仁加以合理的對待。
小時候聽過的童話故事,說獅子想要擴大地盤,準備開戰時調兵遣將,指派大象運輸物資,很有破壞性的黑熊沖鋒陷陣,狡猾聰明的狐貍出謀劃策。同時把大伙提議要調走的驢和兔子安排為司號員和傳令兵,因為驢子嗓門大,兔子跑得快。
你看,只要善于發現和利用,每個人或物都能各得其所,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來。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所以說善人可以做為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也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涂。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在圣人的眼里沒有無用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只要用在恰當的地方,他就能發揮出自己獨有的作用來。
特別是對于那些不擅長的人來說,不能因為他不擅長就鄙視他,要引導他勸勉他。另一方面也可以給擅長的人做一個借鑒。這世上沒有完全的十全十美的人。
就拿學生來說,不是有句話叫“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育”嗎?一個老師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激發他學習的欲望,鼓勵他的好勝心與好奇心,善于引導加以利用,往往一個不愛學習的人因為對某一點的興趣就突然變得愛學習起來。這種例子舉不勝舉。
但是如果你把他貼上差生的標簽,可能他就破罐子破摔只能是差生了。而倘若一個大家眼里的優等生恃是傲物目無一切,最終也會失去自我失去朋友。
孔子也講,三人行必有我師。在生活中要善于發現別人的閃光點?,F今社會講究的是協作一個團隊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無缺的,如前面所言五善之人,在其它方面未必還能占有優勢。
只有大家一起團結協作,各自發揮出自己獨有的作用,才能凝聚出一個團隊最大的力量。也算是真正領悟了本章的要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