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后,又一次感覺,對待孩子的某些行為,我是如何的粗魯與無知。育兒路漫漫,待我傾力求索。
本書旨在幫助父母學習并使用某些方法技巧,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的溝通,從而將孩子培養為品質高潔、有擔當、充滿活力的人,實操性強。
于我而言,以下的幾個觀點是有效的,亟待運用到眼下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
一、稱贊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品格
令人滿意的稱贊應該是對孩子的努力和成就做出夸獎,而不是夸獎他們的品性和人格。細想自己也常常說“涂涂真棒”之類的話贊揚孩子,殊不知這樣的稱贊對于孩子的成長是無效,甚至是有害的。
評定性的贊揚對于孩子培養自立、自我指導、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影響的品質沒有幫助,容易助長孩子的依賴性。孩子需要依賴自己內心的激勵和評價,而不是總向外界尋求認可。
相比“你真是一個好兒子”,“謝謝你洗了車,它看上去又像新的一樣了”,后者明確、詳盡的描述更能令孩子感到自豪。孩子會從我們的話中對自己做出結論,事后還會默默地對自己進行重申。
二、先處理孩子的情緒,而不是行為
細想自己在孩子哭鬧時說的最多的恐怕就是“哭是沒有用的,你要……”,但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描述是無效的,事實也證明確實是無效的,因為下一次有類似情況時,結果還是如此。
當孩子處于強烈的情感中時,他們是聽不進任何人的話。他們不會接受任何意見和安慰,或者任何建設性的批評。
他們希望我們能夠理解他們心里在想什么,以及他們此刻的心情。而且,他們希望不用完全說出自己的遭遇,我們也能夠理解他們。
所以,在糾正孩子的行為前,先處理孩子的情緒。先承認孩子的情緒,并表示理解,然后再提出意見或建議。
可以借用作者的一句話作為座右銘:讓我理解,讓我表現出我的理解,讓我在用詞上不要表現出批評和譴責。
三、接受孩子的認知,而不是否認
文中舉了一個例子,飯桌上,女兒說:“媽媽,湯太咸了”,媽媽隨即否認道“不,不咸,我幾乎沒放什么鹽?!?/p>
這樣的對話乍看很正常,可是,面對孩子的抱怨,如果媽媽的回答是“哦,對你來說是太咸了”,孩子會覺得自己是被接受、被尊重的。
對孩子感受的承認并不意味著贊同,它只是表達出對孩子的尊重。
在孩子擁有成熟的認知前,需要經歷無數的豐富感知和直接觀察,所以在此之前,不要否認孩子的體會,不要駁斥他的感覺,不要否定他的愿望,不要嘲笑他的品味,不要貶低他的主張,不要污蔑他的人格,不要懷疑他的經歷。相反,這一切,我們都要承認。
四、先承認孩子的需求,而不是直接否定
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超市里,男孩指著柜臺上的機器人,一定要讓他爸爸買回家?若是爸爸欣然答應,那么皆大歡喜。若是爸爸不愿意或者買不起呢?
在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時,承認孩子的愿望,表達一下你對孩子欲望的理解,這樣至少會對孩子的傷害小一點。因為當我們感到被理解時,我們會感到被愛。
相比草率地拒絕“ 不,我們買不起”,“哦,這個機器人看起來是很不錯呢,我真希望我有錢給你買”,這樣的回答更容易令孩子接受。
五、指導孩子的行為,而不是批評
在批評孩子時,我們免不了會攻擊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導孩子時,我們陳述問題以及可能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對孩子本人發表任何觀點。
我一直注意避免批評孩子,但對于孩子做了令人惱怒的事情后我該怎么做,卻不的要領,一直是“將做將疑”。
現在,若是孩子把湯打翻了,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哦,湯灑啦,我們拿紙巾擦一下吧”,而不會如之前一般糾結:我怎樣的反應才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六、你可以憤怒,但不要抨擊
很多人覺得為了不給孩子造成傷害,父母應當控制自己的情緒,面對自己的歇斯底里,父母只能自己消化而不能爆發出來。
而作者認為,父母若是憤怒了,是可以將情緒爆發出來的,不過,要不帶評定性評價和不帶指責地表達。
父母憤怒時,說出你看到的事情、你的感覺、你的期望,使用第一人稱“我”開頭。
比如“我生氣了,我一再讓我的兒子不要再跳了,可是他卻不聽,我真的很傷心”,這樣的表達,會比“你怎么還在跳,說了多少遍了,不要再跳了”更容易令孩子接受。
七、其他小技巧
書中還有很多實用的小技巧,印象深刻的比如:
1、不做鬧鐘媽媽,讓鬧鐘叫孩子起床;
2、同樣表示贊同,“你來決定這件事”比簡單的“好”或“可以”適用,因為前者表達了我們對于孩子的信任;
3、孩子的玩伴,宜選擇性格互補或不同的孩子;
4、催孩子起床時,避免“怎么還在床上,你是生病了還是不舒服啊?”因為這在暗示孩子:接受溫柔、關懷的方法就是生?。?/p>
5、孩子的要求無法滿足時,可以使用限制技巧:“什么是不可接受的+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如,“盤子不是用來扔的,枕頭是用來扔的”。當限制指出某物體功能時,孩子更容易接受,如,“積木是用來玩的,不是用來扔的”。
書中有些觀點,我在別的書中已學習過,比如第一項(稱贊針對孩子具體的行為)就在《卡爾·威特的教育》中有描述,但是自己一直沒做到(這也是對這點印象最深的原因之一)。
為什么知道了理解了卻又落實不了呢?我想應該是不夠重視。如何才能重視呢?我想加深印象應該是一個辦法。如何加深印象呢?我想以上的心得輸出算是其中一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