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海姆.G.吉諾特 著 ?艾麗絲.吉諾特 H.華萊士.戈達德 修訂 ?張雪蘭 譯
摘錄: 第一章 交流密碼:父母和孩子的對話
1.孩子的感受必須認真對待,即使情況本身并不嚴重。
2.當孩子感到被理解時,他們的孤獨和痛苦就會減少。當孩子被理解時,他們對父母的愛也更深了。對孩子受傷的情感來說,父母的同情是情感上的急救藥。當我們承認孩子的困境,說出他們的失望時,孩子常常會獲得面對現實的力量。
3.溝通: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
4.和孩子的溝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之上,另外,還要有技巧:需要同時照顧孩子和父母的自尊;要先說出表示理解的話,然后再提出建議或者意見。
5.當孩子處在強烈的情感中時,他們聽不進任何人的話。他們不會接受任何建議或者安慰,也無法接受任何建設性的批評。他們希望我們能夠理解他們心里在想什么,希望我們能夠明白在那個特別的時刻他們的心情。而且,他們希望不用完全說出自己的遭遇,我們也能夠理解他們。他們的情緒只會透露一點點,我們必須猜出剩下的部分。
6.不幸的是,不管是我們,還是孩子,都沒有養成向對方敞開心扉的習慣,甚至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
7.父母不要只針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反應,而是要去關心他們心煩意亂的情緒,幫助他們應付難題。只有當孩子的心情平靜時,他們才能正確地思考,才能作出正確的舉動。
8.作為成年人,我們都曾感到傷心、憤怒、害怕、困惑或者痛苦。在這樣情緒激動的時刻,沒有什么比一個人的聆聽和理解更讓人覺得安慰了。對我們成年人是這樣,對孩子也是這樣。要用關心的交流取代批評、說教和意見,用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去給予孩子慰藉,幫助他們康復。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一套書,一共是三本,今日所讀是第一本,關于父母與孩子之間如何溝通與交流的問題,先摘錄了第一章的部分內容。
其實,我們生活的每一天,無處不存在溝通與交流,溝通發生在任何人與任何事之間,為什么有時候的談話與溝通會讓人心生愉悅,而有時候卻又令人沮喪難堪,說到底就是一種溝通方式的選擇。如何進行一段快樂的溝通,我想,每個人,不僅僅存在與孩子與父母之間,更存在于你、我、他之間,你們、我們、他們之間。
就在剛才,我把我摘錄的內容給我的小外甥看(他已經16歲了),我問他:你覺得上面的話講的對嗎?有道理嗎?你跟父母的溝通如何?他只說了句:沒法溝通。我問:是什么原因呢?他說:說不清楚。
據我所知,很多情況下,我姐與兒子之間的對話通常都是以雙方的最高音結束,母子雙方根本都沒有敞開心扉,去感受另一個的感受,使得溝通失去了應有的效果,還讓兩個人都不開心。因為外甥已經16歲了,按照我們的想法,他至少在某些方面,比如,理解、體諒大人方面應該或多或少懂得。但是,作為他本人來說,他可能覺得他已經16歲了,父母在某些方面或許可以理解和認同他的一些行為。比如他今天剃了個不太好看的發型,結果就受到了來自于媽媽、姥姥、姥爺的一致批判:不好看。所以,很多時候,溝通是無效的,甚至起到了更大的反作用,因為事情本身可能并不糟糕,但因為溝通方式不對,反而變的糟糕。
上文摘錄中提到溝通:要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孩子的行為。我想包括我們成年人在內,90%以上的時候,我們都是根據行為來溝通,并不是針對對方的感受來溝通。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孩子的這次考試沒有考好,我們是針對他考試的結果與他進行溝通,還是針對因為他這次沒考好,心情比較失落的情緒與之溝通呢?如果我們只關心最后的結果,久而久之就會演變成孩子認為我們只是注重考試的結果而根本沒有考慮到他的感受,我們在意的只是考試而不是他本身。
摘錄中還提到我們要關注孩子的情緒。在很多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會忽略孩子也會有情緒出現的。我們只是一味的認為,只有成年人才有喜怒哀樂的情緒,小孩子哪有那么多的情緒可言。其實,孩子從一出生就會有情緒,餓了會哭,不舒服了會鬧,高興了會笑……只是我們以慣常的思維認為,孩子還小,能有什么事。當孩子像成年人一樣表現出傷心、憤怒、害怕、痛苦等的時候,作為大人的我們很少能感同身受,反而會認為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因為我們無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所以理解不了孩子的感受,就會認為他們不聽話。或許,我們換個角度,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多一個視角去看問題,也許我們能對孩子多一份理解,也能讓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更有效。
為了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更順暢,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放低姿態,更多的關注孩子的內心,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幫助他(她)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指責甚至懲罰。記住,任何時候,有效的溝通可以減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摩擦,拉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做一個易于溝通,樂于溝通,善于溝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