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自李笑來老師《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有些讀者留言說,自己每次下定決心要去讀書,但是都堅持不下來。
其實所有喜歡讀書的人估計都不是“堅持”下來的。比如,“得到”里的另一位作者王爍老師在他的《王爍大學問》中說過:
大體而言,有些書讀的本身就是享受,我最擔心的就是讀完......
讀書的過程就是享受,享受那些作者幫我們解決問題、看清世界。只有抱有這種心態,可能你才有機會“堅持”下去。
我們總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如果你有自己欽佩或者喜歡的作者,并且希望成為他們的樣子,那讀他們的文章就是受到他們影響的最好方法。
想想看,你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隨時聽你喜歡的作者說幾句,這件事情是不是想想都開心?
留言1:我把笑來老師的這個專欄推薦給了老公和妹妹,結果倆人都不感冒。倆人的反應讓我感到著急,細想一下,我應該用行動來證明這專欄的價值,引起他倆的主動關注。希望我的家人能在我的吃影響下有所改變。
推薦這件事情需要非常小心。
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過去看到了一本好書,總是忍不住跑去推薦給朋友。有的時候,干脆買幾本送出去,并且隔段時間就去問對方有什么讀后感。
后來有個朋友被我問煩了,說了一句:
別覺得讀了本書,就多了不起了。
后來我也就不太向人推薦書了。
這件事情過去很久之后,等到我寫書、寫博客,有了一些讀者,居然有人主動來向我索要書單。
所以你的想法是對的。不論是讀到了好書,還是看到了好東西,隨手推薦給朋友固然是種方法。但是更好的方法可能是讓對方看到你的變化,主動來向你咨詢意見,這個時候你推薦的成功率就會大大增加。
留言2:以前不喜歡學習,覺得那些喜歡學習的人都是在裝。但是現在我學習的時候,也變得根本停不下來。
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就是這么大。
在你看來只是不停享受的過程,在別人看來可能是在裝,甚至是在痛苦不堪的裝。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我總在提醒各位讀者:
看完后一定要去踐行。
因為你不做,就永遠沒辦法感受到更新概念前后的差別。
這就像是你學會了一個技能之后,你的世界就不同了。不論是游泳、編程、英語,還是其他任何技能,學會的人回頭去看過去的自己,都會有“重生”的感覺。
留言3:這周的話題感覺和之前學過的“刻意練習”有矛盾,既然“賦予了重大意義”,“根本停不下來”,又為何需要刻意練習呢?
其實并不矛盾。
一想到刻意練習,大部分人應該都會皺眉頭。因為印象中這些練習都是痛苦的,枯燥的,沒有什么意思。
所以我們談到“刻意練習”的時候提到了一個詞:興趣。
有興趣的時候,你更容易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這時的刻意練習不再是一種痛苦,而是感知自己進步的過程,與此同時,自己的元認知能力也得到了徹底的放松。
那么當一件事并不是你的興趣,但是你又需要進入這種狀態的時候呢?
這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給它“賦予一個重大意義”。讓它幫助你進入到那個“全神貫注”的狀態,進而可以通過刻意練習來達到自己的目標。
留言4:這篇文章在笑來老師live的時候就聽過,我還一字不差的記錄下來,但是今天看來,仍然有不一樣的想法。
好文章值得一字不差的反復看。
讀好書,看好文章的過程本身就是享受。就像那些經典歌曲和經典電影一樣,每一次重聽和重看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不信你可以回頭去看看我們之前的文章,尤其是那些時間間隔比較長的,一定會有這種體會:
當時我怎么就沒有發現這一點呢?
那是因為文章還是那篇文章,但是你的理解能力和關注點已經不同,所以能夠從文章中收獲的東西也不同了。
所以不光要跟上我們每周的更新速度,有時間的時候也可以回顧一下過去的文章和問答,你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留言5:很遺憾,對行動賦予的意義,總是戰勝不了大腦對行動時痛苦的排斥。如何賦予行動足夠的意義呢?
什么樣的意義足夠重大?
這個問題的答案對于每個人來說是不同的,因為讓每個人真正感到興奮的事情是不同的。
比如同樣要背單詞,對于當時的我來說,每個單詞掙50塊錢可能是讓我興奮的,但是對于其他人來說可能就未必是。
他們可能會覺得能夠通過考試,進入自己夢寐以求的大學才是他們真正向往的。
那么就可以把背下來的單詞換算成在大學讀書的時間。每多一個單詞,你就相當于在那個學校多呆了一段時間,這個意義顯然比金錢更讓你有動力。
所以重要的是找到那個你真正想要的東西,讓它成為你行動的意義。
那些別人想起來興奮,但是對你毫無吸引力的東西是無法幫到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