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是香港導演拍的主旋律電影,原本主旋律作品多是假大空喊口號之類,但畢竟導演是許鞍華,又是周迅主演,值得去影院看看。
故事改編自真實的人物經歷,三個主要人物:地下通訊員——周迅扮演的方蘭,游擊隊長——彭于晏扮演的劉黑仔,還有潛伏在日本特高課的抗日志士——霍建華扮演的李錦榮,都是有原型的。
不是所有的抗戰題材影片都得是炮火連天、打打殺殺,也可以通過小人物來體現歷史大背景,通過女性細膩的視角來展現嚴酷的環境和斗爭。
電影一開始是香港淪陷后,有關方面負責安全轉移一大批文化名人,其中包括茅盾、梁漱溟、鄒韜奮等人。而茅盾夫婦原本正是租住在方蘭家的閣樓里,很自然地方蘭也參與到這件轉移事件中來。后來方蘭接受了游擊隊長劉黑仔的邀請,毅然加入到地下工作中。方母起初不同意,勸她:抗日的事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但方蘭答:如果大家都這么想,那還有誰去抗日呢! 年老的母親提醒女兒:死不要緊,不要連累隊友??!
隨后相依為命的母女倆都被卷入送情報的工作中,卻不曾想危險這么快就來臨。由我方臥底李錦榮和那個銀行高管的女兒偷出的軍事部署圖和戰艦構造圖,通過藥店轉移到方母手中。方母小心縫進了自己的衣服下擺,誰知在乘坐的渡船上遭遇兩個搶劫錢財的印度士兵,給搜出去交給了日本人,方母和那個像缺根筋的女通訊員一同被捕。事情敗露后,一直作為日本女孩密友的銀行高管女兒也被關押到牢房里,并一起受到憲兵隊的嚴刑拷打逼問。(李錦榮也被殺害)
得知消息的方蘭急匆匆找到劉黑仔打算營救母親,但實地考察后為了保存游擊隊主力最終放棄營救。(這個情節完全不按正常套路出牌啊)
有人說電影中周迅的靈氣沒有表現出來,我倒覺得是角色需要,方蘭這個人物不需要那么耀眼的靈氣,她需要隱忍!當方蘭和劉黑仔商量后決定放棄營救母親,她在黑夜中扭曲著一張臉,眼淚汪汪地說自己的母親是個自私小氣的人,邊說著邊毅然決然朝前走,但走不多遠,就蹲在地上痛哭失聲······我感覺這里周迅演得還挺好!
那個看上去缺根筋的女交通員被放回時告訴方蘭,方母不管遭受怎樣的嚴刑逼問都說不認識她。唉,還真是驗證了老人家說過的:死不重要,不要連累了隊友!
鏡頭轉到受刑后幾乎走不動路的方母,被那個因偷出情報而一同受審的姑娘攙扶著一起走向刑場,日本軍官扔給她們兩個鐵皮罐,吼道:自己挖!她倆從容地拿過來開始挖刨地上的土,方母因受刑過重手抖抖地挖不動,姑娘幫她準備挖出埋葬兩個人的土坑,方母愧疚地拉住姑娘的手說:是我連累了你!姑娘看著方母還沒來得及說什么,突然砰地一聲槍響,她背后中彈猝然仆地,緊接著又是一槍正中方母眉心,老太太后仰倒地的那一刻,我的眼淚實在是忍不住,刷地流了一臉·····就好像不哭一鼻子就對不起看了部電影似的!
影片最后方蘭送走劉黑仔,黑幕下的香港太平山巍然聳立,鏡頭平移,轉了一圈后,太平山還在那里,卻出現了高樓大廈,由上世紀四十年代切換到現代,很有一種滄海桑田、世事變遷的感覺。斗轉星移,物是人非,但香港始終還是那個香港。
我認為這是特別精彩的一個鏡頭處理!
片中有很多客串的明星,呂良偉、蔣雯麗等人,連梁文道都出來打了個醬油。
但所有演員中真正出彩的還是扮演方母的葉德嫻,真是撐起半部戲啊!和她比起來,霍建華可就太呆板了,而且我發現霍建華面無表情的時候挺好看,可一笑起來簡直面目全非、風采全無??!
許鞍華的鏡頭有點不客氣,周迅雖然少女感還在,但不得不說,她的臉上顯出了年齡的印記,尤其是皮膚太干無光澤,眼袋也凸顯出來,可即便如此也不妨礙她依舊能以四十多歲的年齡扮演二十多歲的年輕姑娘。
盡管評論界對這部電影褒貶不一,豆瓣也只有6.9分。但我感覺還好,絕不能算爛片,我喜歡畫面色調的唯美,仿佛一幀一幀油畫。
還有必須要提里面的原聲音樂,久石讓的作品實在是大氣磅礴,尤其是那些文化名人轉移時出現的第一段,優美到讓你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只是我后來想到一個問題:不知作為日本人,久石讓是以何種心情來創作這部抗日題材電影的配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