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過境蝴蝶
《明月幾時有》拍完,吃散伙飯時劇組給導演慶祝了69歲的生日。她就是不走尋常路的許鞍華,一個優秀的女性,一個讓人尊敬的長者,一個一直保持先鋒創作的導演。
看完《明月幾時有》,第一感覺如同喝下一杯淡茶,它沒有濃郁的味道,清新的卻是我最想下喝下去的水。
她的作品一直像廣東砂鍋里的老火煲湯,小火慢煮,需要耐著性子,慢慢的等她娓娓道來,方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我們習慣了從小被灌輸的紅色題材的表現形式,習慣了故事里的手撕鬼子,習慣了英雄的壯烈犧牲與無數的炮灰墊底。我們覺得那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已經被神化了的正面人物,已經被妖魔化了的反面人物,慢慢的我們習慣了所謂的套路,而逐漸的又發現了套路的桎梏,希望掙脫。
《明月幾時有》就是這樣的一部打破我們以往對紅色題材作品觀影習慣的電影。影片采用訪談的形式間歇式的插入畫面,以表達主人公的歷史真實性。
影片采用老游擊隊員回憶的方式,以香港人的角度講述香港淪陷時期、風雨飄搖的日子里,香港人抗戰的故事。
一個年輕的小學老師方蘭,因為無意間救助了住在樓上的文化名人矛盾夫婦,而結識了香港地下工作者劉黑仔,被其說服加入地下黨,最后成為優秀的地下工作者。
方蘭的母親,一個自私、膽小的市井老太太,心疼女兒,又無法說服女兒別去做冒險的事情。為了幫助女兒也為了地下黨去聯絡送信,最后被日本人殺害。
導演通過電影中主要的兩位女性人物,再次告訴觀眾,永恒的女性,引領人類前行。
影片中梁家輝扮演一個當代的訪談者,以跟導演交談的方式回憶方蘭的事跡,他的表演讓人汗毛豎立。整個華語圈,梁家輝真的是一個表演藝術家,他講臺詞的語氣、停頓、哽咽,眼神,將一個行將就木又必須為生計考慮的老游擊隊員表現的淋漓盡致。
最感人處是影片后半段,方蘭和劉黑仔在深夜探查日本憲兵隊,在黑暗的森林小路上商量如何救方母。最后,方蘭為了保護地下組織的武裝力量,決定放棄母親。
周迅的表現很精彩,將方蘭的糾結、隱忍表現的都表現的很克制,據說周迅在開拍時特意喝了點紅酒,2遍就把這場戲過了。
影片結尾,劉黑仔和方蘭告別,他要去內地繼續工作,兩個人淡淡的告別,沒有給期待他們感情線的觀眾以想要的結局。在這種克制中,畫面由40年代黑暗的漁村變幻為當今燈火輝煌的維多利亞港。
最后梁家輝扮演的老者匆匆離開,開上他的出租車,開始他的日常生活,消失在人群中。是的,他們不過都是普通人。
無論多么驚心動魄的歷史進程,在許鞍華導演的手里都是保存在歲月之中的生活和記憶,是一個個小人物的日常不露聲色的生活。
許鞍華是香港影壇一位重量級的女性導演,她的鏡頭里有女導演少有的的沉穩、冷靜與客觀,多記錄少渲染,她總是極力地去還原她所觀察到的細致生活與真實人群。
她擅長拋棄人們習以為常的戲劇化,還原真實的香港,她用細膩的鏡頭展現了香港普通民眾的抗日群像,那些平凡而堅韌的普通人是這個社會的脊梁,他們沒有特別之處,但他們真實存在過。他們也有共同的信念,也曾做出自己選擇。
這樣普通的市井人群救助了中國大批文化名人,他們送傳單,遞情報,不計得失,守望相助,他們才是真正有血有肉的全民英雄。
《明月幾時有》不是一部常規的抗戰片,但它是部真實的抗戰片。
許鞍華,年近70還在挑戰反常規的事,值得讓人尊敬。
遠處有悲壯的笳聲。
夜的黑幕沉重地將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過一次的風,忽然又回來了;
這回是打著鼓似的:勃侖侖,勃侖侖!不,不單是風,有雷!風挾著雷聲!
海又動蕩,波浪跳起來,轟!轟!
在夜的海上,大風雨來了!
—矛盾《黃昏》
End
無戒365天日更營 第1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