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地鐵里人頭攢動,我堪堪地爭得一席之地,手握著下垂的把手,站穩了自己。列車徐徐開動,滿車疲憊的人群,和木然漠然的臉。車廂里大體是寂靜的,偶爾的竊竊私語,聲音不大,車輪和軌道摩擦碰撞的聲音不時傳來。
我正默默地想著心事,突然,左后方傳來一個男人巨大的說話聲。大家都側目看過去,我也扭過頭,透過人縫的間隙望了過去。一個中年男人的樣子,穿著廉價的藍色西服,衣服看著只是裹體用的,感覺是在某縣或鄉的工作者,他并不是農民工的感覺。腳邊一個不大的行李箱。此刻他坐在我右后方的座位上,身體往前傾著,正在講電話。他有口音,具體說的什么,我聽不明白,不過好像在訓斥接電話的人辦事不利。只見他停頓了幾秒鐘,應該是傾聽對方講什么,然后,驚雷般的音調又再次在逼仄的地鐵里回響。側目的人或者面露鄙夷,或者驚詫,而他似乎完全沒有感覺到周圍人射過來的眼鋒,依舊對著手機咆哮怒吼。幾分鐘過去了,狂風暴雨般的聲音終于歸于平靜了。就好像夏日的急雨,黑云遮日,電閃雷鳴,急雨噼啪,轉瞬就雨過天晴,仿佛什么也沒發生過一樣,車廂里又恢復了木然和寧靜。
我也轉過頭來,不再看他。
隨著車廂的急緩,我也無意識的搖擺,腦子里卻跳出了一句古文: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老祖宗說,大家吃飽了,就會講究禮節,有衣服穿了,就知道榮辱了。我很久以來都奉為真理。
但是,今天,往外看,中國人全球掃貨,是世界奢侈品的不容小覷的購買群體;名城買房,中國人出國熱潮后,炒高了不少世界名都的房地產價格;往里看,中國人吃飽穿暖已經不是生存的追求目標,大批的國人有房有車,適逢假日全民旅游……中國人在內在外絕對不是貧窮的代名詞。有一個詞形容今天的國人真不為過:“土豪”。“豪”,但是擺脫不了“土”。
老祖宗教育我們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哪里呢?
看新聞:境外游,攀枝采花的是國人,雁過留毛此地一游的是國人;境內:看展覽如逛菜市場,公共場合大聲喧嘩……我們的禮節在哪里呢?
今天的國人,表現出的浮躁和蠻橫,為什么和不再匱乏的物質所不匹配?我們還缺乏什么樣的因素才能“知禮節”呢?
歐洲人說:富過三代才能培養出貴族。那種源自骨子里的優雅和富足,那種流于外在的低調謙恭奢華,真的只是需要時間積淀的么?
“倉廩實而自知禮節”被今人證明并不現實,在“知禮節”這件事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96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