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三次讀《邊城》,每次讀都喜歡得不得了,第一次是在初中,那時只有中間端午節(jié)的那段,像看熱鬧般讀完也就沒什么了!再后來是大學時,閑來無事便看了,那時看的愛情,和一種鄉(xiāng)間的恬靜,而如今看來感慨良多!
思緒萬千中卻又不敢造次,
不煩不亂里像剛剛品過了一杯香醇的烈酒,迷離又不迷失,真的很喜歡呢?
讀一本書,其實是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作者心地多美,那你看到的就會有絢爛。而作者老沈的《邊城》里處處是風景。有純真女孩追尋螢火蟲的舞步,有明月高掛下爺孫兩人在懸崖邊上聽著流水說著故事的安好!有一人唱罷一人休的好音,還有鬧中取靜的孤寂,有無處安放的傾心,有來不及懂得的錯過,有不由來的責怪,也有若即若離的等待。其實這本書里處處是風景也處處是感情!
故事里的渡船老人是《邊城》故事的主線,故事因他而起,也因他而終。他是一個舊時代傳統的老人,勤勞、堅定、善良、樸實、樂觀,自己的女兒追尋愛情,給他留下了責任——翠翠。他似乎在生活里很少有怨言,有的是擔當。他一直保護著翠翠,所有的委屈都自己扛著,為了翠翠的幸福也不斷努力著,直到死去的一天。
翠翠,一個懵懂的女孩,天生一副好容顏。天真活潑,招人喜歡。在祖父的呵護下,健康的成長。喜歡二老,卻羞于表達。
二老,趨向于完美的美男子,傾心翠翠,可無數次表達,總是在錯過!亦或是被翠翠含羞躲過。大佬也喜歡翠翠,而大佬知道翠翠喜歡二老后,遠走不幸遇難后,成了二老和翠翠兩家人的隔閡。
老馬兵,老船夫的知己朋友。有什么心事總會去找他,最后老船夫去世了,也是他幫忙照顧的翠翠。
船總順順,大佬二老的父親,當地有權有勢的人物,為人謙和仗義疏財,卻棱角分明。
其實故事的結構也很簡單就是,兩個兄弟追一個女孩子,而女孩子喜歡兄弟中的老二,但老二因為老大的死而在心靈上排斥這件事的這樣一個故事。
其實,故事框架很簡單但里邊的風俗,人情世故,卻不簡單。這也正是作者的厲害之處。
其實,讀完他的《邊城》,我更愿意這本書是老沈對于自己想象中情人的幻想。
故事的女主什么都好,好像可以觸及,卻又如何觸及不到。是因為女主的害羞嗎?是因為沒聽到表達愛慕的歌聲嗎?是沒有收到媒人的說辭嗎?其實一切并不明朗。而故事中的,二老更像老沈想象出來可以匹配女孩的美男子,什么都好。喜歡女孩,但又要有情有義。
而故事中的老船夫更像是,作者期望跟女孩在一起的場景。一起生活,給她唱歌,給她講故事,陪他看星星,陪她喜陪她樂,呵護她,愛護她,保護她。
而最后,老船夫死了,二老走了!也更像要表達:我不知該怎么跟你相處,更不知道你喜歡的人是什么樣子。
于是,死亡來結束吧!
哈哈!以上是我的假想,但老沈先生想如何表達他的故事我們無從而知。
但從他在《湘行散記》里那段:"再次回到十九年前的湘西,看著眼前這個女孩,曾經是我《邊城》里的素材原型。如今,十幾年過去了,她好像沒有變化,一點也不見老。"后來老沈提到,其實他見到的是"翠翠"的女兒。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一定會問沈老先生:"當你再次見到翠翠時,內心是怎樣的洶涌"!
可惜老先生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