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中篇小說,在中國現代文學史是排第二,而第一名是魯迅的《吶喊》,這足可以說明這部小說的文學價值。
而關于作者沈從文,或許很多人第一時間想起的便是那句充滿詩意的經典情話,“?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沈從文確實是一個浪漫的人,更準確地說,是一個浪漫的理想主義者,而他所寫的小說《邊城》,也成為了中國“牧歌文學”的代表作。
這部小說創作于1934年,當時的沈從文32歲,這一日期的沈從文正處于人生的巔峰時期,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湘西大山里走出的農家少年,手持一支筆,一路闖蕩,獲得了徐志摩和胡適的賞識,不僅成為了《大公報》的副主編,而且進入青島大學作為講師執教。而在個人生活方面,遇見了一生的靈魂伴侶張兆和,真正算得上是一個愛情事業雙豐收的時期。
但他所處的那個年代卻并不是一個好的時代。1934年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暗淡的一段時間的開始,日本人已經入侵了東北,國內軍閥混戰,國內亂象叢生,民不聊生。
身處在這樣時代的沈從文目睹了當時社會中太多的虛偽,卑鄙,自私 ,冷漠和冠冕堂皇,作為一個有著良知的文人,沈從文在思索人性,他試圖用文字來告訴人們什么才是應該追求的,什么才是真善美。
沈從文的青年時期都是在湘西的山水間度過的,湘西人民身上的美好品質給了沈從文靈感,他用詩一樣的語言,在小說的世界里,構筑了一個民風淳樸“世外桃源”一樣的世界,茶峒。并以生活在茶峒的美麗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為媒介,展現了沈從文內心向往的人性的美,那就是一種自然健康之美,樸素純凈之美。
(2)
《邊城》的故事發生在茶峒,一個川湘交界的一個小城。
山城有小溪,溪邊有白塔,塔下有人家,一個七十歲的老人,一個十三歲的女孩,一只忠心耿耿的黃狗。
老人一生都以渡船為生,光明磊落,正直善良。他從不肯要過渡人的賞錢,因為已經領取了公家發的糧餉,足夠自己生活。若是有人硬要將錢擲到船板上,老人必堅決不依,甚至會讓小孫女拽著那人不許走,直到將錢送回到那人手里。
小女孩叫翠翠,是老人女兒的遺孤。翠翠從小在山水間長大,吸收了天地的靈氣,皮膚黝黑,眸如水晶,天真活潑又溫柔純凈,是美的化身,也是大自然的精靈。。
爺孫二人相依為命,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
轉眼間翠翠已經出落成一個俊俏可人的姑娘,而老人卻日漸老去,煩惱也與日俱增。老人擔心自己有一天離開人世,留翠翠一人在世上,無人照顧。
掌水碼頭的船總順順家有兩個兒子,長子大老如父親一樣豪放豁達,不拘小節次子二老眼眉俊秀,為人聰明又富有感情。大老看上了翠翠,派人來到渡船老人家里提親。
渡船老人問翠翠的意思,翠翠卻總不肯點頭,渡船老人摸不透翠翠的心思,又怕委屈了自己的孫女,只能拖著這門親事。
其實翠翠早已心有所屬,那就是順順家的二老。
三年前情竇初開的翠翠第一次進城里看劃船,與少年二老相遇,從那時已經開始喜歡二老了。三年后再次相遇時,翠翠確定了自己的心意,但卻不知道二老的想法。少女對于愛情的矜持讓她只能將自己的心思藏在心底。
她以為提親的是二老,卻沒有想到是大老。她不知如何是好,女兒家的心事如同小溪里的水一樣九曲十八彎。
但她卻無論如何都想不到,大老發現二老也喜歡翠翠之后,找二老攤牌。哥哥說出了自己兩年前就已經喜歡翠翠的事,不料,弟弟也毫不隱瞞自己的感情,同樣告訴哥哥自己也在兩年前喜歡上了翠翠的事。
渡船老人并不知道兄弟兩個都喜歡翠翠,他讓大老給翠翠唱山歌,唱3年6個月,唱到翠翠心動為止。
翠翠在睡夢中聽見了歌聲,醒來告訴爺爺,說自己夢里聽見了美妙的歌聲,更跟著虎耳草飛到對溪懸崖半腰,摘了一把虎耳草。
爺爺悲憫地笑著,并沒有告訴她昨晚上她聽到的歌聲不是夢,是真的。
老船夫在街上遇到大老,夸贊大老歌聲優美,如果繼續唱下去,翠翠肯定會心動的,不料大老的反應卻非常冷淡。
老船夫感到奇怪,卻不明就里,因為他并不知道昨晚上給翠翠唱歌的小伙子并不是大老,而是二老。
大老和二老同時喜歡翠翠,誰也不肯退縮,就想出了用歌聲一決勝負的方法。兩兄弟輪流在山上對著白塔唱歌,一人唱一晚,誰打動了翠翠的心,另一個就自動退出。
本來昨晚應該大老首唱,但大老堅持讓弟弟先唱,理由是自己已經正式派人提親,算是領先了一步,對于弟弟有失公平。不料弟弟一開口,大老便知道翠翠一定會選擇二老,所以決定退出,并打算下油船去辰州,遠離這傷心之地。
老船夫望著大老離去的背影若有所思,等他回到家,故意試探性問翠翠那晚上的歌聲是如果是二老專門唱給她聽的,她會怎么想,翠翠扭捏著沒有回答,但少女的害羞神情卻正好證實了他的推斷,果然,翠翠的心上人是二老。
翠翠開始期待那天晚上的歌聲再起響起,但奇怪的是再也沒有聽到過。
老船夫按奈不住內心的焦急,去河街打探消息。不料,卻接到了一個噩耗。
順順家的大老駕油船下辰州時不幸落水溺亡。這讓老船夫慌亂無神,手足無措,開始擔心翠翠的姻緣會因此而落空。
他開始積極地聯絡二老和順順,試圖撮合這對互相喜歡的年輕人。但大老的死成為了橫亙在二老和翠翠之間一道無法逾越的障礙,二老無法原諒自己,也下船去了辰州,而兩人的父親順順也因為心結難解,拒絕了老船夫的提議。老船夫碰了釘子,郁郁寡歡地回到渡船。
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無法承受巨大打擊的老船夫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翠翠一夜之間長大,她繼承了爺爺的渡船,在茶峒繼續渡人,同時等待二老的歸來。
二老會回來嗎?也許永遠不會,也許明天就回來。
(3)
讀完《邊城》的人,不僅會為翠翠和二老的優美而浪漫的愛情故事扼腕嘆息,也會忍不住地向往小說中茶峒山城下的那一艘渡船,那一處白塔,更想去認識慈祥開朗的老船夫,美麗多情的翠翠,還有那只永遠陪伴著一老一少的黃狗。
小說中有很多處描寫祖孫兩人和那條黃狗在溪邊悠閑度日的場景,山上竹林青青,溪水潺潺而流,一艘渡船橫溪而游,渡人渡馬也渡牛。無人渡船時,老船夫和翠翠在大巖石上曬太陽,看黃狗在溪水里玩耍,有時候黃狗和翠翠一起聽老船夫講那過去的故事,而有人過渡時,老船夫渡船時哼唱的民謠如同竹管聲聲震蕩在溪谷之間,這些場景都完美而具象地為讀者勾勒出一幅與世無爭,單純嫻靜的世外桃源景色。雖然外面的世界已經千瘡百孔,但這里卻依然純凈如初。
除了自然風光如世外桃源一般寧靜而悠遠,在這里生活的人們更是沈從文心中帶有最美人性的一群人。
這里只有區區五百戶的人口,這里沒有收到戰爭的侵擾,所有的人都安居樂業,生活秩序井然,水陸商務蓬勃發展,各類商業品種齊全,街面繁華,人丁興旺。
沈從文對于這里生活的人倍加贊譽,劇中出現的幾個角色都是人格高尚的人。領頭羊順順出身軍隊,為人仗義疏財,做事公平公正,深受百姓愛戴;老船夫沉穩正直,慈愛內斂,老馬兵為人厚道,恪守友誼,大老二老性格直率,性情淳樸。甚至于對生活在這里的妓女也有不一樣的贊美,“這些人既重義輕利,又能授信自約,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可信任。”
這里民風淳樸,自然單純。人們之間的關系非常真摯,沒有虛偽,卑鄙以及所有沈從文不恥的卑劣行徑。老船夫死后,他的身后事幾乎是在茶峒城的鄉親們眾籌完成的,甚至連做法事的道長也是自己拎著一只大公雞,主動過來幫忙的。
更令人動容的是老馬兵和老船夫之間深厚的友誼。在老船夫死后,翠翠成了孤兒。但老船夫生前的朋友,老馬兵挺身而出,不僅協助翠翠料理了老船夫的后事,還毅然決定留下來和翠翠一起看守渡船,成為了翠翠的主心骨,并安慰翠翠,一切都會按照爺爺的心意安排好的。
在這里,人們對待愛情的態度也光明磊落,大方豪爽。雖然兄弟二人同時愛上一個姑娘,但并沒有兄弟反目,沒有家族恩怨,沒有陰謀詭計,有的只是坦誠相待,公平競爭。大老之所以會遠走他鄉,也是因為他是一個愿賭服輸,誠實守信的人。
希望這個世界上還存在這樣的地方,這里的自然風光旖旎無比,這里的生活平靜單純,這里的人們美好善良,這正是沈從文寫這篇小說的初衷,那就是“我要變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當然,這個有如桃花源一個美好的地方,在當時的那個年代里,或許只存在于沈從文對于家鄉湘西大地的深情回憶里,畢竟,當時的中國正飽受歷史的凌虐,生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們對于幸福的向往也只能是在這部《邊城》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