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展示收獲:
一、答疑解惑。
1.學習到了瓶頸期,持續著走著就好日不見增月見其長。
2.不要給孩子貼標簽,扣帽子。焦點解是思維方式而不是技術。
3.理解再其語境里,咨詢也需要在其情境中去理解。
4.失望是期望過高。無力是用力過度。
5.真實的你、你認為的你、他認為的你、真實的他、他認為的他、你認為的他。
6.不要替當事人背責任,注意要有邊界,沒有邊界的關系是災難。
7.有情緒很正常,但是在無能力情況下,無能可能是最大的幫助。家長無能,孩子可能才有能。
8.不會拒絕別人,是因為內心力量不夠。
9.有情趣的地方就有在乎,內心有憋屈就說明沒有接納。
二、咨詢展示:
咨詢師是最好的助人工具。咨詢的技術不一定重要,但是咨詢師的基本功最重要。劉老師穩穩的身后一步陪伴與引導。耐心的傾聽以接納、未知、好奇的態度進行澄清、具體化、排序,來訪者是以自我成長的話題需要以長城的方式慢慢的梳理與陪伴。但老師今天用焦點解決的思維去做這場咨詢。在確認來訪者目標感覺就像剝洋蔥一樣往更深層次的去探討。最后讓來訪者去總結。劉老師也有反饋強化來訪者的一小步行動。
閱讀書籍《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及實踐》
第四章精神分析療法。
五、榮格的人格發展觀。
分析心理學是對人性詳盡闡釋,它結合了歷史、神話,人類學和宗教的觀點。榮格對我們深刻理解人性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到了中年我們需要放棄許多引導我們前半生的價值觀和行為,直面我們的無意識。中年期的任務是減少理性思維的影響,讓無意識驅力有表達的機會,并將它融入我們的意識生活。
人類本性的一部分就是不斷地發展、成長,并朝著平衡和完整的發展水平前進。
個體化:人格的意識和無意識方面的和諧整合。
陰影:原始沖動的陰暗面。如自私和貪婪。接納我們的陰影并不意味著我們要被其驅駛,只需簡單地認識到這是我們本性的一部分。
集體無意識:稱為“心靈最深處、最難觸及的層面,”他是人類與非人類物種遺傳經驗的積累。集體無意識中普遍經驗的圖像被稱為原型。其中最重要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尼瑪和阿尼姆斯以及陰影。
人格面具是一個面具或者公眾面孔,我們帶著他來保護自己。
阿尼姆斯和阿尼瑪代表了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生理和心理方面,他們在雙性中都存在。陰影是原型中最深的根源,是最危險和最強大的。它代表著我們的黑暗面,即我們通過向外投射且傾向于否認的思想,情感和行為。
榮格認為夢有兩種功能:首先,他們具有預測性,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幫助人們為近期可能發生的事件和經歷做好準備,此外,它還具有補償功能,他能平衡人們內在兩個對立面,他們補償了個體人格某一方面的過度發展。
榮格將夢看做一種表達的嘗試,而非壓抑和偽裝。夢是做夢者在矛盾、復雜及混亂中的創造性努力。夢的目的在于解決問題和整合。在榮格看來,夢的每個部分都可能被視為做夢者的投射。
六、當代發展趨勢:客體關系理論、自體心理學和關系精神分析。
自我心理學:是經典精神分析的一部分,他強調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概念,及由安娜·費洛伊德發展的對不同防御機制的識別。
經典精神分析觀點、自我心理學、客體關系心理學和關系精神分析,他們都假設治療師是支持、溫暖、中立和匿名的、并努力創造一個安全的、支持性的和治療性的關系。
客體關系理論特別關注研究依戀和分離。客體關系是一種人際關系,因為他們在心理上被表征出來,而且它們影響著我們與周圍人的互動。
自體心理學強調我們如何利用人際關系(自體客體)來發展自我意識。
關系模型的基礎假設是治療時治療師與來訪者互動的過程,無論把它稱為主體間的、人際的或者關系的,當代許多精神分析策略都是在對治療師和來訪者雙方尊重的基礎上,探索復雜的意識和無意識動力。
關系分析的任務是一種創造性的方式來探索每個來訪者的生活,這種方式是為治療師和來訪者在特定文化下的特定時刻定制的。
1.發展階段小結。
大多數當代精神分析理論的核心是個體可預測的發展順序,在這種發展順序中,早年的自我體驗雖然對他人意識的擴展而發生變化。人們會尋找與其早年經歷所建立的模型相匹配的關系。
馬格麗特·馬勒對當代客體關系理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早期融合狀態里未得到解決的危機與殘留以及分離和個體化的過程,都會對個體未來的人際關系造成深遠的影響。
馬勒稱嬰兒出生后的前三四周,為正常的嬰兒自閉期,在這個階段,嬰兒對生理緊張狀態的反應多于對心理過程的反應。
馬勒理論的第二階段被稱為共生期,這個階段一般在嬰兒出生后第三個月開始持續到八第八個月,在這個階段,嬰兒會非常依賴媽媽,在嬰兒眼里,媽媽(或主要照顧者)顯然是一個同伴,而不是一個可替換的部分。
分離-個體化的過程始于第四或第五個月。在這段時期,孩子會逐漸脫離共生階段的相依關系。
那些沒有經歷過分化的孩子,以及那些集沒有機會理想化他人又不能為自己感到驕傲的孩子,日后可能會出現自戀型人格障礙和自尊問題。
自戀人格的特點是過分夸大自我價值,抱著利用別人的態度來掩飾脆弱的自我。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已經進入分離過程,但因父母對于他們個體化的拒絕而受到阻礙。邊緣人格的特點是不穩定、易怒、自毀行為、沖動性的憤怒和極端情緒的變化。
馬勒認為,分離-個體化過程中的最后一個階段涉及向恒常的自體和客體轉變。這種發展通常在孩子第36個月時表現出來。他人被認為是完全獨立于自我的。理想狀況下,孩子開始與外界建立關系,而不會失去個性化的恐懼所淹沒,并且他們可以在自我堅實的基礎上,進入后期的性心理和社會心理階段。
①邊緣障礙和自戀障礙的治療。能同時感受到獨立和依戀,既能從自己身上獲得快樂又能理想化他人,成熟的成人有一種以自由、自立和自尊為基礎的基本安全感,他們既不必完全依賴他人,又不懼怕親密。
2.當代心理動力治療的方向。
心理動力學理論和實踐的一些方向:①越來越重視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出現的障礙。②治療的重點已經轉移到治療長期的人格障礙邊緣問題、自戀型人格障礙。還有一種變化是為特定障礙設計特點的治療方法。③日益重視在治療早期積累良好的治療聯盟,合作的治療關系被認為是產生積極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④對簡單的心理動力療法產生興趣,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責任和成本效益的社會壓力。
簡短的、有時限的心理動力學療法的趨勢:①在框架內進行有時限的治療。②在初始咨詢中設立一個特定的人際關系問題和目標。③與傳統的精神分析療法相比,不那么強調治療師中立的角色。④在治療早期建立穩固的工作聯盟,⑤在治療關系中會更早地使用詮釋。
短稱心理動力學療法采用了心理動力學理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如性心理、社會心理和客體關系發展階段對個體持久影響、無意識和阻抗、詮釋的有效性、協作治療的重要性、在于咨詢師的關系中重現來訪者過去的情緒問題。
短程心理動力學療法的目標可能包括解決沖突、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感受、增加選擇的可能性、改善人際關系和緩解癥狀。
短程心理動力療法傾向于強調來訪者在處理現實問題時的優勢、能力和資源。精神分析技術的一個重大調整是強調來訪者生活的此時此地,而不是探索他們童年的彼時彼地。
短程心理動力學療法強調互動、指導、聚集和自我暴露,這并不適用于所有的來訪者和治療師。
七、多元文化視角下的精神分析治療。
1.多元文化視角下的優勢。
治療師可以幫助來訪者回顧其生命中各個關鍵轉折點的環境形勢,從而了解特定的事件是如何對來訪者造成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精神分析療法強調治療師在接受訓練時應該先接受密集的心理治療。這有助于治療師意識到自己的反移情來源,包括他們的偏見,成見和種族或民族的刻板印象。
2.多元文化視角下的不足。
傳統的精神分析治療是昂貴的。
精神分析療法存在的另一個缺陷是,大部分精神分析療法都模棱兩可。
精神分析療法通常更關注個體長期的人格重建,而不是短期的生活問題。不加評判的立場是精神分析傳統的基石,這會減少任何指責來訪者的傾向。
八、精神分析療法在斯坦案例中的運用。
精神分析取向聚焦于行為的無意識動力,并對壓抑的內容感興趣。在極端情況下,斯坦表現出自毀傾向,這是一種自我懲罰的方式。斯坦的酗酒問題可以被看作是固著在口欲期,因為他從小就沒有得到過愛和接納,所以現在他還在遭受著這種被剝奪的痛苦,并繼續拼命尋求別人的認可和接納。斯坦的性別角色認同過程也有很多困難。斯坦把對母親的恐懼泛化到所有女性身上。
發展移情關系并對此處理是整個治療過程的核心內容。
當你感到不被愛的時候,你做了什么?
當你還是孩子時,你如何表達憤怒、受傷和恐懼的感覺?
你和父母的關系對你有什么影響?
關于女人和男人,你從這些事中學到了什么?
在任何時候,你對我產生過類似于你對你父母產生的感覺嗎?
分析過程會聚焦在事態的成長對他產生的影響上,有些是明確的,有些則通過早年的事情在當前的分析關系中重現。
如果我用當代客體關系精神分析取向來治療這個個案,我的焦點很可能是斯坦的發展順序,值得關注的是理解他當前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他早年發展階段的重復。
九、精神分析療法在格溫案例中的運用。
童年的痛苦和苦難并不一定源于極端和可怕的事件,孩子會壓抑掉任何觸發負面情緒的事件的記憶。
在使無意識材料意識化的過程中,格溫能意識到他行為的起源,探索其中的一些模式,修通早年經歷,改善失功能的行為,變成一個更清晰和更有力量的位置開始生活。
在接下來的一周內記錄一篇她所關注的夢的日記,我們就可以通過他夢中的符號繼續探索無意識內容。
我們可以用我們的反移情以一種富有成效的方式來加深我們與格溫的治療關系,并對她內心曾經受傷的孩子進行共情。
十、小結與評估。
1.小結
精神分析治療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將無意識材料引導出來,再對其進行工作的。他主要關注個體的童年經歷,并對其進行討論,重構,詮釋和分析。其理論假設是,探索過去對性格的改變至關重要,他是通過處理來訪者對治療師的移情來完成的。
榮格對人的看法更積極,它聚焦于個體化以及人類走向完整和自我實現的能力。
自我心理學并不否認內心沖突的作用,但他更強調自我在人的一生中為獲得掌控和能力而做出的努力。
客體關系取向的基本觀點是:在出生時自我和他人之間沒有區別,他人是指滿足嬰兒需要的客體。分離-個體化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實現的。
自體心理學關注的是治療關系的本質,共情是主要工具。
關系取向強調治療關系的發展。
2.古典精神分析理論的貢獻。
①了解取消預約、過早退出治療以及拒絕探討自己等行為背后的阻抗。
②了解未完成事件可以被處理,這樣來訪者就可以改變那些限制其情緒的事件對他們的影響。
③理解移情的作用和價值。
④了解在咨詢關系和日常生活中,過度使用自我防御是如何阻礙來訪者正常功能的有效運用。
即使你可以不同意經典精神分析的全部假設,但你仍然可以使用精神分析概念作為理解來訪者的框架,并幫助他們對于沖突的根源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3.當代精神分析療法的貢獻。
客體關系理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來訪者過去與重要他人的互動方式,并且看到這些早年經歷又如何積累起來影響著來訪者當前的人際關系。很多來訪者都面臨著諸如分離-個體化、親密、依賴與獨立、認同等方面的問題,新的理論框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個體是如何固著在某個發展階段,及固著在哪個發展階段上。
費洛伊德的基本概念如無意識動機、早年經歷的影響、移情、反移情和阻抗仍然是新心里動力學療法的核心。這些概念在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并且可以與其他理論療法相結合應用于治療實踐中。
4.精神分析理論的局限性和其受到的批評。
精神分析療法有許多實際的局限性,比如時間很長,費用昂貴,有資質的精神分析治療師數量有限,以及許多精神分析技術在實踐應用上的限制。另一個限制經典精神分析在實踐中應用的因素是許多嚴重失調的來訪者缺乏進行這種治療所需要的自我力量。
精神分析療法的一個潛在在限制是一些治療師所扮演的匿名角色。精神分析實踐的新模式非常強調治療師與來訪者此時此地的互動,且治療師可以決定何時向來訪者進行自我暴露及暴露什么。
客體關系理論受到批評是因為它強調母嬰關系決定了孩子日后的人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