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宇宙公民房姐楊玲。今天二次復盤如何繪制思維導圖,且如何通過思維導圖來高效閱讀經典書籍《被討厭的勇氣》。
復盤回顧思維導圖制作方法:
1. what-思維導圖是什么?
思維導圖是一項提高創造力和生產力的技巧。能提高個人和組織的學習效率,他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簡單卻極其有效。它能充分調動大腦的創造性。用發散性的圖案,把信息加工成圖像,便于記憶!
分類:一種電子版,一種手繪。電子思維導工具xmind,mindmaster,百腦腦圖,幕布,石墨等等,大多數人在用的電子版包括我自己也在用xmind, 具有清晰高效,面積無限拓展的優點,使用率也比較高。既然電子版導圖這么好用,為何還要手繪圖呢?在閱讀過程中,更好的思維導圖方式是用手繪。首先,幫我們建立了搭建與作者溝通的一個橋梁,其次,讓我們專注在書和手繪導圖當中,不用在電腦和書中來回切換,能夠保持我們的心流狀態。而且,手繪思維導圖制作多了,可以提升我們的藝術感和自信力,所以讓我們一起加強手繪思維導圖的練習哦。
2. who誰發明的?誰在用?
思維導圖的發明者是上世紀50年代,東尼博贊發明。他自己也出版了一本書,叫思維導圖。我剛剛也購買了準備接下來繼續學習。思維導圖使用者非常廣泛,職場人士會用它做會議記錄,工作安排,銷售策略等等。現在就連我們家二年級小學生老師也要求他開始用它做筆記。還有很多牛人以及大公司都在用,包括愛因斯坦,所以用好思維導圖真的很棒哦。
3.我們為什么要用思維導圖呢?
思維導圖的訓練具有發散性,它是鍛煉心智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可以利用圖像分支關鍵字等元素充分調動和思考。相比傳統線性筆記來說,思維導圖就顯得清晰有趣。而且這種構圖恰恰類似于人類大腦神經元結構,他更容易記憶。
4.How-思維導圖怎么做呢?
1.準備好白紙,中性筆以及彩色筆。閱讀一本書做思維導圖的步驟:
2 畫紙左上角寫上日期,坐標,姓名。這樣幫助我們若干年后更好回憶和記憶。然后接著在左上角寫下三個問題:例如我讀這本書最想要解決什么問題,我最想了解的人物特性等,然后帶著問題去書中找尋答案,一般3-5個問題即可。
3 畫紙中央寫上書名即中心主題,可以配上合適主題的配圖。中心主題往外發散就是一級主題,一級主題可以跟我們問題相關的關鍵詞,也可以按照作者的書評或者目錄來,在發散下去就是二級主題,三級主題甚至四級主題,一般最多到四級主題。下級主題主要對上級主題進行描述。
4.? 線條繪制上同支同色,臨支異色,一分支一顏色。
復盤回顧《被討厭的勇氣》
1.阿德勒是誰?
阿德勒全名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他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同時也堪稱為思想家和哲學家。作為個體心理學和創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有“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之稱。
阿德勒出生于猶太的一個富商家庭,但是他童年命運多舛,個子小,駝背,學習成績也不好,長輩經常拿他跟高富帥的哥哥對比,讓他自慚形愧。再加上三歲時弟弟去世,自己兩次被車撞,五歲差點肺炎死去,人生頗多坎坷。好在他最終找到了人生的意義,成為了一名心理學家,戰勝了自卑,逆襲成功。
2.什么是勇氣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也就是說,即使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松,更能安心。想要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面對變化產生的不安,與不變帶來的不滿,你一定選擇了后者。
是的,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心里。不是擁有心理學,而是使用心理學。
3.什么是目的論?
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舉個例子,假如一個人從小在父母的虐待中長大,從未體驗過人間真情。所以他長大之后懼怕與人交往,性格古怪。我們經常認為,這個人是由過去決定現在,原因支配結果。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緒。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創傷學的時候這么說。
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例如某人是因為受到父母的虐待而無法適應社會,那說明他內心本來就有促使她那樣認為的目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不出門,為了不出門,才制造出不安或恐懼。按照目的而采取了行動,為某種目的而活著,這就是目的論。
4.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現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你親手選擇了不信,而不是生來就不幸。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人可以改變,可以重新選擇生活方式,那就是要摒棄現在生活方式的決心。無論之前的人發生過什么,都對今后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5.什么是課題分離?
阿德勒斷言“人生一切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阿德勒這些過程中產生的人際關系分成。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愛的課題。這三類又統稱為人生課題。
因此,要做好課題分離,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基本上一切人際關系的矛盾,起因于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干涉,或者是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生巨大的改變。
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承擔。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路,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不滿足別人的期待。別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課題,而不是自己的課題。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因為能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課題分離并不是人際關系的最終目標,而是入口。人類的終極目標是,獲得共同體的感覺。
6.什么是共同體感覺?
共同體感覺就是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夠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它是幸福的人際關系的最重要指標。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建立共同體感覺。這需要從以下三點做起,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這里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對自己的執著?舉個例子,我們經常特別在意,別人眼中的我自己是什么樣子的?這種,其實我們就是執著于別人眼中的自己,也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自己人生的主人公是我,這種認識并沒有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君臨于世界中心,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時也是共同體的一員,是整體的一部分。這就是共同體感覺。
最后本書是一部振奮人心又好讀易懂的心靈作品,看完之后你絕對可以為你的人生增添美麗的色彩,是好書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