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解的相濡以沫

圖片發自簡書App

“相濡以沫”的典故,想必大家都爛熟于心:那兩條被困在淺灘里的魚,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用唾沫來延長彼此奄奄一息的生命。在它們的心里,對方的生命是最寶貴的,因為在那生命里燃燒著對自己熾熱的愛戀,在那生命里飽含著對自己永不褪色的深情。

這兩條魚,向世人展示一段愛情的傳奇。什么是愛情的堅貞?什么是愛情的執著?什么是愛情的偉大力量?什么是愛情的相濡以沫?仿佛一下子,相濡以沫就是愛情的代名詞了。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無數初戀的少男少女對彼此愛情最初的承諾。“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在愛情遭受苦難時,有幾人能堅如磐石,紉如蒲葦?上面的那些話,只能權當是熱戀時期那些傻白甜的愛情宣言了。

人們或許從童話里,或許從古老的愛情故事里,為這樣的愛情流淚。多數的世間男女,面對愛情,信奉曾經擁有,而不在乎天長地久。每個人都計較著自己的付出與收獲,都怕在分手的那一刻留給自己的傷痕太多。試問 : 不真心投入的愛情,最終怎能不變成一場沒有結果的風花雪月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或許你會講,你叨叨了一大堆,到底怎么曲解了相濡以沫?

在婚姻靠組織介紹的那個年代,相濡以沫這個成語,支撐了很多性格各異卻本沒有多少感情基礎的夫妻,貌合神離的堅持了下去。相濡以沫的愛情,被道德綁架,放到了一個至高點。

我要問的是,既然需要相濡以沫才能支撐,為什么不干脆灑脫地放手,把自己,也把對方放開去找各自的幸福,去找各自的江湖呢?我們先看看相濡以沫這個成語的由來吧。

相濡以沫,典出《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圖片發自簡書App


莊子給我們講了這么一個小故事。他說,有一天,一眼泉水干了,兩條小魚被困在了一個小水洼,為了生存下去,它們彼此從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濕氣來濕潤對方的身體,互相扶持,互相依賴。但,與其在死亡邊緣才這樣互相扶持,還不如大家找到一條水路,開開心心地回到廣闊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

這是“江湖”一詞最早的出處。但“相呴以濕,相濡以沫”是莊子本人的杜撰,因為現實中,是不可能出現兩條魚相濡以沫的。

相濡以沫,這句話的全部意思,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有些人甚至做夢都沒想到,相濡以沫其實是茍延殘喘,遠遠不如相忘于江湖!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精彩;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極致人生的權力。

當然,患難夫妻見真心。我不反對人們對這個成語的曲解,只是覺得,從一個想象上出來的成語典故,后人的理解卻失去了這個成語原本的涵義,感覺有趣,方成此文。

贈諸君一副對聯,祝各位家庭美滿,吉祥安康!

以沫相濡,三口支撐當是品;

齊眉舉案,二人互助可為天。

權當一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