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查“相濡以沫”的出處,偶然間得到“相濡以沫”的原出處《莊子-大宗師》。
原文意為泉水干涸后,兩條魚未及時離開,終受困于陸地的小洼,兩條魚朝夕相處,動彈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潤對方,忍受著對方的吹氣,忍受著一轉身便檫到各自身體的痛楚。此時,兩條魚不禁緬懷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獨享自由自在的快樂生活。
故事是人們虛幻的,真實的情況是:海水總要漫上來,兩條魚也終于要回到屬于它們自己的天地,最后它們要相忘于江湖。是啊,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盡。與其天涯思君,戀戀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
戰國時期,莊子家貧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妻子叫他外出借糧食,他去找監河侯借糧。監河侯許諾秋后再借,莊子說這是遠水不解近渴就回家了。妻子讓他再去別的地方借,他說要像車轍里的鯽魚一樣相濡以沫過日子,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妻子只好偷偷地流淚,領取休書后,不久,就嫁給闊佬,然后過上了幸??鞓返纳睢?/p>
看來莊子并不喜歡相濡以沫的,對于相忘于江湖也是無奈之舉。
兩條魚被困在車轍里面,為了生存,兩條小魚彼此用嘴里的濕氣來喂對方。這樣的情景也許令人感動,但是,這樣的生存環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無奈的。對于魚兒而言,最理想的情況是,海水終于漫上來,兩條魚也終于要回到屬于它們自己的天地,最后,它們相忘于江湖。在自己最適宜的地方,快樂的生活,忘記對方,也忘記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能夠相忘的魚,或許是最快樂的。而如果其中一條魚不能相忘呢?
對于人,對于感情或許也是如此吧。
相濡以沫,有時是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無奈。
“相濡以沫”或許令人感動;而“相忘于江湖”則是另一種境界,選擇放棄強烈的感情來換取平穩的生活。這或許需要更大的坦蕩、更淡泊的心境吧。“相濡以沫”長久以來被當做了愛情美好的代名詞,人們總是只看見了美好的開頭,廣為贊揚逆境中的互助,卻很少有人看完故事后面。兩條魚最終也各奔東西,它們相別于江湖,一條魚是否還懷念另一條,已不再重要。
能夠忘記,能夠放棄,也是一種幸福。
我們曾經深深地愛過一些人。愛的時候,把朝朝暮暮當作天長地久,把繾綣一時當作被愛了一世,于是承諾,于是奢望執子之手,幸福終老。然后一切消失了,然后我們終于明白,天長地久是一件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幸福是一種多么玄妙多么脆弱的東西。也行愛情與幸福無關,也行這一生最終的幸福與心底最深處的那個人無關,也行將來的某一天,我們會牽住誰的手,一生細水長流得把風景看透。
其實承諾并沒有什么,不見了也不算什么,所有的一切自有它的歸宿。我們學著看淡,學著不強求,學著深藏,把你深深埋藏,藏到歲月的煙塵企及不到的地方。
只是,只是為什么在某個落雨的黃昏,在某個寂寂地夜里,你還是隱隱地在我心里淡入、淡出;淡出、淡入,拿不走,抹不掉。
我,曾經,這樣愛你;我,曾經以為,你是幸福的原因。
相濡以沫 ?又談何容易?
世間也許有兩種可以稱之為愛的情感,一種是相濡以沫,一種是相忘于江湖。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