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凱文 · 凱利(Kevin Kelly)
1952 年出生,《全球概覽》(喬布斯喜歡的雜志)的編輯和出版人,之后擔任《連線》雜志主編,并在《紐約時報》《經濟學人》《時代》《科學》等重量級雜志發表多篇科技文章,為全球科技迷們狂熱追隨。已出版多部暢銷書,其中《失控》《科技想要什么》《新經濟新規則》在中國的科技愛好者中掀起熱潮,作者數次被邀請來華,均引起轟動。
推薦語
人工智能,一言以蔽之:硬件問題軟件化。
想想我們越做越精巧的電腦到智能手機,從地下室的低溫機房里到搬進我們的房間,然后爬上我們床邊的小桌子,鉆進我們的口袋,現在,它甚至戴在我們的皮膚上(iWatch)!
隨著科技進步,最珍貴的將是體驗。最稀缺的將是人的注意力。沒有什么智能能夠復制和代替你頭腦中獨特的這一段體驗,同樣的人在不同時間做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體驗;不同的人同時做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的體驗。世界上沒有兩條一樣的河流。也沒有兩片一樣的葉子。
被稱作網絡文化“游俠”的凱文 · 凱利,在本書中總結了自己幾十年來對于科技的觀察和分析,精彩地評說當下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僅令極客們為之瘋狂,也為科技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富前瞻性的視野和指導。
這本書特別讓我很感動的一段話,是在講述共享與過濾的那個章節中說的:
試想一下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一個世界:那些被制作出的偉大的電影、書籍、歌曲都像免費一樣唾手可得,而你那精致的過濾系統已將廢話、垃圾和其他你不感興趣或會引起你不適的東西都清除掉了。這個時候,在自己的中心世界里的你,依然會在最好的朋友推薦的東西中包含著一些“隨機”、給你帶來一些“驚喜”。
能夠接收到隨機產生的驚喜,或是因為自己的共享而給大家帶去一些小驚喜,都是很棒的體驗。這也是我分享《必然》的初心。
首先來看看這幾個概念
VR;
AR;
進托邦。
什么是虛擬現實(VR)?
虛擬現實,是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提供使用者關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讓使用者如同身歷其境一般,可以及時、沒有限制觀察空間內的事物。
什么是增強現實(AR)?
增強現實,也稱混合現實。它通過電腦技術,將虛擬的信息應用到真實世界,真實的環境和虛擬的物體實時地疊加到了同一個畫面或空間同時存在。
什么是進托邦(PROTOBIA)?
烏托邦,指的是理想社會;反烏托邦,指的是糟糕社會,機器人統治人類,地球一團糟。進托邦是區別于烏托邦和反烏托邦的概念,它是一種變化、一種進程。事物今天比昨天變得更好,雖然只是好一點點。它是漸進式的改進。
在《必然》這本書里,每個章節的標題就是流程中的一個小切片,從切片延展開的,是整一副人類科技發展史的宏偉藍圖。這是個大趨勢,我們無法窺見全貌,因為我們身在其中。
1、形成
機器會更新自己,隨著時間慢慢改變自己的功能。
有時候變化是一種緩慢的趨勢,往往在我們回顧的時候才顯現出來。人們經常察覺不到“形成”的方向。暢想未來 30 年,網絡會變得怎樣激動人心呢?它會變成一種另外的東西,以出乎我們意料的形式。這種差距應該就像是在幾十年前,電視機和網頁的差別那樣大。
今天的網絡從技術角度可以被定義成我們通過搜索引擎搜索到的一切。也就是說,今天的網絡就是所有可以訪問到的超鏈接文件。但還有很多內容還不能被搜索到,比如一段視頻里發生的一些片段。但在未來 30 年,網絡將逐漸釋放更多的可能性。
2、知化
即“賦予對象認知能力”。把人工智能置入普通事物之中,賦予普通事物“智能”。
人工智能思想的到來加速了其他所有顛覆性趨勢的進程。作者非??隙ǖ卣f,知化是必然的,因為它已經近在咫尺。人工智能已經逐漸被應用到很多的行業。比如醫療行業,人工智能現在已經能夠根據病人的某些癥狀的描述后,給出這個病人獲得的得病可能性由高到低排列的疾病推斷清單。
是什么開啟了人工智能時代呢?三大突破:廉價的并行運算、大數據、更好的算法。
被使用的越多,人工智能越聰明;越聰明,人們越愿意使用他。這就是人工智能。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會逐漸取代人類的工作,我們和機器人的關系會變得更加復雜。我們將反復經歷這幾個步驟:
機器人(電腦)干不了我的工作;
好吧,它能做不少事情,但常常出故障,需要我來處理;
它干常規工作從不出錯,我需要訓練它學習新任務;
好吧,就讓它做我原來的工作吧;
機器人干我原來的工作,我的新工作真好玩,它絕對干不了;
循環第 1 步。
3、流動
事物具有不確定性和流動性。想要在全新領域中成功,就要掌握新出現的流動性。
互聯網是世界上最大的復印機。我們的一切行為、想法、作品都可以拷貝成復制品。
當復制品大量存在時,它們就會變得沒有價值。無法復制的東西反而會變得有價值。作者列出了 8 種我們在為一些可以免費得到的產品時,所獲得的無形價值。
在流動的過程中產生了巨大的新的創造力。書籍和音樂不再是一成不變的了,它們可以被加以復制、改編、注釋并流動,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一成不變不再是唯一的選項了。流動性給我們又增加了無數種可能。
4、屏讀
屏幕無處不在,持續擴展著人類的閱讀量和寫作量,世界上所有的書終將由互聯的詞語和理念連接起來。
文字已經從紙上轉移到了各類屏幕上,電腦、手機、電視、電子顯示屏的像素當中。
屏幕文化是一個不斷變動的世界,充滿其中的是無窮無盡的新聞素材、剪輯資料和未成熟的理念。這是一條由微博、摘要、隨手拍照片、簡短文字和短視頻構成的河流。屏幕數量的增長在繼續擴展人們的閱讀量和寫作量。
可以升級與搜索的屏幕,比起紙張來具有太多優勢。被批注、標記、收藏、總結、參考、鏈接、分享,數字化極大程度地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
5、使用
在未來,事物的使用權比所有權更重要。對事物的使用變得比占有更為重要。
當優步廣為人知的時候,類似的這種按需“使用”模式正在一個接一個地沖擊著數十個其他行業。因為一個服務,相比產品而言,有更多的擴展形式。將運輸業重新升級為一項服務的方式多到數不清,優步僅僅是其中的一種變式。已經有數十種已經存在的形式,但還有更多可能的創新。
隨著網絡化的加深,智能逐漸代替了物質,這是個趨勢,對于日常事物的使用將會勝過對其擁有。我們來腦洞一下:
我住在一個綜合性公寓里,能夠獲得全天候的即時服務。我房里的箱子每天更新 4 次,提供我需要的衣服和物品,每小時包裹都會通過本地處理中心送到我的公寓。我在網上訂購電子設備、旅行裝備和高檔衣物,我不需要擁有他們,因為我使用的頻次不高,我無需購買擁有它們。
6、共享與過濾
將從未被共享過的東西或是人們從未想過可以進行共享的東西進行共享,或者以一種新的方式來共享,是事物增值最可靠的方式。
未來 30 年最大的財富會出現在這一領域;內容擴張得越多,就越需要過濾,以便使得注意力聚焦。注意力流到哪里,金錢就跟到哪里。
共享,就是借助網絡通信技術,運行在沒有邊界的互聯網上,催生了貫穿全球一體化經濟的無形服務。它旨在提升個人的自主性,它是去中心化的極致表現。
此外,共享還能夠加速協同工作的效率。當個體們為實現一個更大目標而共同工作時,群體層面的結果就會涌現出來,這也就是所謂的“合作”。社區的集體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了貢獻者個人力量之和。這就是整體優于部分之和的意義。
隨著共享信息的海量增多,我們有限的一生中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把每個信息都讀完,把所有選擇的潛在影響都審視一遍。我們需要一種對信息進行分類和過濾的方法。
巧妙的算法會對每個人的大量行為記錄進行匯總分析,以期能夠及時地預測我的行為。比如亞馬遜或淘寶網通過上億條過往購買記錄的相關性計算,他們的預測會相當有先見之明。他們是我們已經培養了無數年的人工智能,并且將通過我們的使用繼續學習下去。
最重要的一點,在信息豐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資源就是人類的注意力。
7、重混
即對已有的事物重新排列以及再利用,未來 30 年最重要的文化產品和最有影響力的媒介將是重混現象發生最頻繁的地方。
早期簡單的媒介形式與后期復雜的媒介形式重新組合,產生出無數種新的媒介形式。新的媒介形式越多,我們就越能將它們重混成更多可能的更新型媒介形式。除了可檢索性以外,媒介中正在發生的另一項變革可總結為“可回放性”。但凡有價值的創作物,最終將不可避免地以某種形式轉化成其他東西。
比如現象級小說 JK · 羅琳的作品《哈利波特》,它產生了無數的同人作品、周邊產物等,發明或作品本身越有魅力,也就越可能被其他人所轉化,而且這一過程也越重要。
8、互動、追蹤、提問
未來所有的設備都需要互動,如果有什么東西不能實現互動,就會被當作“壞掉”了;自我追蹤的范疇將涵蓋人類的整個生活;答案變得廉價,問題將變得更有價值,提問將比回答更有力量。
現場感和互動效果是推動當前虛擬現實技術快速發展的兩大亮點?!艾F場感”是虛擬現實技術的主要賣點。在現在,我們可以已經和設備進行互動。比如語音識別(包括實時翻譯),這將是我們未來與設備互動的主要方式。
我們將繼續拓展更多可以與之互動的事物。拓展將遵循三個方向推進:
我們會繼續給自己制造的事物添加新的傳感器和感官功能;
互動發生的區域將會繼續向我們靠近;
最大程度的互動會要求我們跳入到技術本身。
追蹤包括了一些個人健康的數據和生活方式的記錄。比如我們會用蘋果手機來記錄每天的步數,健身的時候記錄心率、規律測定體重體脂等。只要數據庫足夠大,演化至對追蹤數據的分析和解讀,就能形成一個極其個人化的身體記錄數據庫(包括完整的基因序列)。其他的行業應用也是如此。
開始
這個新物種已經開始了。
我們正處在這個過程的開始,我們新型的網絡浪潮也將沿著與過去30年同樣的方向挺進,那就是:更多的流動、共享、追蹤、使用、互動、屏讀、重混、過濾、知化、提問以及形成。我們正站在開始的時刻。當然,也僅僅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