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喜愛讀書。幾十年來,各式各樣的書籍看了不少,從學生時代逮著書就細讀,到后來工作因為時間原因和專業原因,對書籍有了選擇,并且也根據自己的專業相關和興趣相關,決定是精讀還是泛讀。
但是無論是精讀還是泛讀,后來提起,大多只記得這本書我看過,大約寫的啥,但是一問具體就啥也說不上來。很羨慕很多名人和一些讀書達人,為什么他們可以出口成章,為什么他們可以把自己讀過的書說得頭頭是道?
近日,偶然翻到弘丹老師所著的《讀書變現》,本書闡述了讀書的意義、讀書的方法以及讀書怎么成為事業。讀到讀書方法的時候,頓時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就是缺乏關鍵步驟,才讓我自己幾十年都是在低效率讀書。
弘丹老師在讀書方法這個部分,講到了讀書的誤區和快速閱讀法、深度閱讀法、主題閱讀法三大高效閱讀方法,無論是在讀書的誤區還是在三大閱讀方法中,都提到了一個關鍵詞“輸出”。
在讀書的誤區中,弘丹老師提出的其中一條誤區就是“只閱讀,不輸出,不行動”。在三大高效閱讀法中,弘丹老師都強調需要在讀書的同時,通過“輸出思維導圖或是讀書收獲”,“寫讀書類文章,或者做直播講書,教給別人”“搭建知識體系,輸出讀書報告或主題文章”“踐行或是主題分享,教給別人”等方式進行“輸出”,很顯然,不管是哪種讀書方法,弘丹老師認為“輸出”都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步驟,或者說,在《讀書變現》這本書中,更多的都是在講怎么做“輸出”。
在《讀書變現》這本書里,還提到了“費曼學習法”,弘丹老師提出的快速閱讀法、深度閱讀法和主題閱讀法的背后其實就是“費曼學習法”。費曼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提出的“費曼學習法”通過“以教促學”的方式讓人在短時間內掌握知識,并且快速吸收信息。第一步,確定概念;第二步,教學,把這個概念講給別人聽;第三步,回顧,遇到問題或是解釋不清的時候,回去重新閱讀或是查閱資料;第四步,簡化描述,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化復雜為簡單。可見,費曼學習法,實際上就是“輸入”幫助“輸出”,“輸出”倒逼“輸入”。
其實,很多文學大家在這方面都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也許那個時候還沒有“費曼學習法”,但是,這些大家們在讀書的實踐中都總結了類似的經驗。眾人皆傳《圍城》的作者錢鐘書先生學識淵博,精通多門語言,經史子集侃侃而談。錢先生的夫人楊絳先生回憶說,錢先生之所以學識廣博,不僅僅是錢先生記憶超強,更重要的是錢先生讀書時喜歡做筆記,做心得,所以才能有這樣的成就。
在錢先生去世后,楊絳在整理先生遺物時,整理出錢先生的外文筆記3萬多頁以及大量的中文筆記。同時,還有老先生的讀書心得共計23冊2千多頁,包括《全唐文》、《楚辭》、《周易》等的讀書心得。可見,錢先生在大量閱讀“輸入”的同時,也在通過讀書筆記、讀書心得等方式進行“輸出”,通過這種輸出,對自己所讀過的書進行深度思考,舉一反三,才有了博聞廣記,學識淵博的文學大家錢先生。
眾所周知,毛澤東同志一生愛讀書,他不僅愛讀書,而且讀書時“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眼到”好理解,“手到”就是愛做筆記,愛做批注,1917年,年輕的毛澤東在閱讀蔡元培翻譯的《倫理學原理時》,10多萬字的書,他做了1萬2千字的批語,盡情抒發做什么人、怎么做人的閱讀體會。他在延安的窯洞里,把李達所著的《社會學大綱》看了10多遍,并且寫下了1萬多字的批注。除了愛做筆記,愛寫批注,他還喜歡把看過的書自己吟誦,或者在不同的場合講給其他人聽,這就是“口到”。實際上,毛澤東同志就是通過“眼到”來做“輸入”,通過“手到”“口到”來做“輸出”,最后就是“心到”。
其實,自己想想,在讀小學和初中的時候,自己曾經也有過“輸入”幫助“輸出”,“輸出”倒逼“輸入”的經歷。小學時,喜歡看48集的《三國演義》連環畫,看完就講給同學聽,講不清楚的就回去再看,所以到現在幾十年了,還記得至少一半的集數名稱,比如第一集就是《桃園結義》,第十集就是《轅門射戟》。到初中時,把在一本小說月刊上連載的金庸先生的《碧血劍》講給同學聽,講不清楚就回去再看,同樣現在也是記憶深刻。只是,雖然無形中在閱讀后使用了“輸出”的這個步驟,但是并沒有系統的,有意識的把它自覺應用到以后的讀書中,覺得讀書只是“輸入”,導致讀書效率事倍而功半。
也許有很多闡述讀書方法的書籍和文章,但是感謝《讀書變現》這本書,讓我真正知道了讀書不僅僅是一個“輸入”,而且還要通過“輸出”這個步驟來倒逼“輸入”。一方面是指只有通過“輸出”,我們才能對“輸入”的內容進行深度思考,并對自己的吸收程度進行檢驗,進行查漏補缺,和固有的知識體系融會貫通,提高“輸入”效率;另外一方面,在“輸出”的過程中,會產生更多、更高質量的內容需求,需要我們去進行新的“輸入”。古人云“朝聞道夕可死也”,誠不欺我!
歡迎留言討論,關注我,一起讀書,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