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理解外地工作的人堅持不下去返鄉了的。
2005年第一次在上海,一個人從小閣樓搬行李到樓下,連滾帶爬;2006年,一個人在重慶住院;2010年的廣州歷經艱難老板說不干就不干了撤資,一個人面臨走還是留的選擇。當然還有2014年,老崔看著我半死不活的樣子對我說出哪天想回來了我這里永遠有你一個房間…我好像有好多次面臨是不是應該回家鄉的選擇,但沒有一次選了回頭路。
工作的時候,很多委屈是一樣的。媽媽的懷抱雖然溫暖,卻總是沒有辦法說服自己回到舒適區。想了想,可能我的胃沒有歸屬感,什么地方的食物也都能勉強接受,因此無論漂泊到哪里,都不會有背井離鄉的感覺。有時候很羨慕Mark總對家鄉米粉的迷戀,想了好久我都不能確定什么家鄉美食能夠讓我這么有熱愛的感覺。一晃出來已經超過12年,那些委屈早都雨打風吹去了。
身邊不少朋友選擇回到父母身邊,不少人發展到某個階段又看破紅塵滴回到家鄉發展。暫時還不知道未來的我會做什么選擇,但是好像很難回到起點。
不是北上廣深讓人想撤退…讓我們撤退的是壓力,是不好混的挫敗感,是孤獨無法依賴誰的悲痛,有時候僅僅是因為孤獨。
有時候想想,出來的混成了其他城市的居民,也并非是什么成功的標志,但是從內心的成長上來說,無非就是克服了一些困難,得到了更多的歷練。
父母總會老去,而我們也想自己的孩子呆在身邊,最后我們非常可能幾代人在同一個地方。或者活成地頭蛇,或者變成止步不前的保守家族。在這一點上,找到了一些和Mark總共性的地方,就是死扛著也要在外面堅持下來。前天逗周子博讓他回去和他光頭爺爺共享鄉間小別墅,他喝著奶,騰出一只手搖一搖拒絕了。和爸爸一樣,他把家鄉當成吸取能量的地方吧。
每次因為“照顧年邁的父母”回家了的朋友,沒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工作可以有很多,父母只有一對。但做這個決定的時候不要帶著“付出感”,一說就是:“當初如果不是為了照顧你們”…那就傷感情了…父母也會忍不住說出你本身逃避困難回來的尷尬事實。如果決定回去,就是個理性的選擇,衡量得失后的決定。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在一線城市高壓環境去刷存在感,三四線城市也充滿機會。是金子在哪里都能發光,想啃老的人,走哪兒也都需要啃老。想明白這些,知道這是一個“自己”的決定,并對此負責就好。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
享受孤獨并不是一件壞事.
愿你在外奮斗的每一天,內心都溫暖如春。
堅強的時候可以落淚,不夠堅強的時候也可以撤退。
晚安,奮斗的人兒們,你們都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