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有朋友抱怨:“說小侄女鶯鶯突然不愛學習了,成天鬧著要轉學。”
“為什么,是被欺負了嗎?”
“沒有,自從暑假回去后就很反常,老師反映上課常常開小差,有時候拉著小朋友講話,有時候就玩手腕上的手表。還總是帶小玩具在課堂上玩,引起小朋友圍觀,都不聽老師講課了。老師還說,最近總見新衣服穿,小孩子過分愛美容易分散注意力。”
那是一款智能手表,能自動定位,能打電話,主要是方便家長接小朋友,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功能,班上很多小朋友都沒有,剛開始,其他小朋友都圍著她看稀奇,她很開心地分享,還帶些玩具一起玩。由于玩具多,加上新奇好玩,小朋友都喜歡追著她,逐漸地成了孩子王。
有一次,小朋友搶玩具沒注意給弄折了。鶯鶯心疼壞了,哭了很久,那小朋友就說:別哭了,大不了賠一個好了。鶯鶯回了一句:那是北京買的,這里沒有,你怎么賠我?頓時,空氣都凝滯了,沒有人敢說話,默默散開了。慢慢地,大家不再圍著她轉,漸漸地疏遠她,不跟她玩。最后,她主動給小朋友玩玩具,都沒人玩了。
“鶯鶯這些玩具誰買的啊?”我問。
“我買的啊,這幾年發展的還不錯,剛貸款在北京買了套房子,暑假就把侄女接過來玩,小丫頭從小在縣里長大,小土妞一個,剛來的時候怯生生的,看什么都新鮮,什么都沒玩過,我想著得讓她見見世面啊!于是,對她進行了全方位改裝。先逛街買了幾套衣服,這小妮本來條件還不錯,一捯飭,別說,還挺漂亮。我看著她手長腳長的,報了班,讓她學跳舞,學了幾天跳得挺有模有樣的。”
“難怪,小鎮姑娘到了大城市。”我打趣說。
“你知道的,平時工作忙,沒人帶的時候,她就跟著我,小丫挺乖,我見客戶的時候,她就在旁邊坐著看書,有時候還能幫忙看個東西什么的。其實也沒特意培養她。”朋友解釋到。
“跟著你就是最大的見世面啊!你去過的地方都不會太差。”我的話提醒了她。
“這表揚過了,不過想想也是,有活動我就帶她去了。各種美術館、圖書館、展覽館、藝術館都泡過了;幾個大型的會展,線下活動也參加了;各種特色小吃、美食也品嘗了。可是她現在書不好好念了,以前舊衣服也不要了,只穿我買的那幾套,還要各種好吃的,更過分的是鬧著要轉學,怎么辦?”
“那是,每天好吃好喝好玩伺候著,誰還愿意苦逼回去上學啊?”
“嗯,問題出在這里。可是,我每天都累成狗了,從沒有12點前睡過覺,連上廁所都在想方案,她咋不學呢?”
“城市里勤奮上進沒學會,吃喝玩樂學會了。大家都被表面的風光所迷惑,哪知背后的辛酸呢?她以為轉到大城市就能解決問題嗎?城市越大,競爭越激烈,擇校越嚴重,各種培優班、提高班越多。小朋友壓力越大。她能適應嗎?”
“想要得到更多,首先要付出更多。可是很多人不明白。鶯鶯還小,要好好引導。希望在她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從小知道世界的遼闊,激發她學習的動力,開啟心中的智慧,照亮她看世界的路。未來能選擇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選擇。”我思索著。
“沒錯,前些年這么苦,也沒人問過,這不剛剛好點,就想著幫家里改善改善生活,用各種方式鼓勵她好好學習。生活還是要自己創造,我能幫一時,幫不了一世。我也是一步步走出來的,何況現在我也是草根,房子車子一半是銀行的,每到月底就緊張,有段時間連做夢都在籌錢還貸款。工作上更是不敢松懈,每天如履薄冰,恐怕稍有不慎就被踢出局。結婚都幾年了,三十歲也過了,還沒時間要孩子。平時不是這個培訓就是那個學習,比我高考那會還拼命。像我們這種沒關系沒背景的人,在北京這樣的城市和農民工有什么區別,不過是披了一層好看的外衣,”朋友特惆悵地說。
2
小志是三線城市走出去的大學生,城市雖小,但干凈衛生,曾多次被評為全國衛生城市。小時候,電視里經常放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小志幼年一度以為除了北京和他家鄉,其他都是縣城,都比這差。為此鬧過不少笑話。上小學,父母帶他去上海看朋友。那是他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看世界,以前的很多認知都是電視上、書本上看的,或者道聽途說。一下火車,他懵了,還有這么好玩的地方。滿眼花花綠綠,都是沒見過的,小心臟怦怦跳,興奮不已,每天商場不關門舍不得走,經常玩著玩著就睡著了,連做夢都在玩。返程的時候抱著媽媽的腿說:能不能不走?直到父母一再承諾以后還會再來才悻悻上火車。
回家后很委屈地問媽媽:“為什么不把我生在上海?”
“孩子,知足吧,沒把你生在鄉下就不錯了。”媽媽笑了。
“可是,我不喜歡這里。”他不死心。
“那你好好學習,以后去上海讀大學。”媽媽趁機上綱上線。
小志沉默了,不知道是不是那次激勵,他下定決心,無論怎樣,以后一定要走出去看看。他開始喜歡看地理類雜志,關注外面的世界。
后來,由于各種原因,他沒有到上海上大學。畢業后,他幾乎沒有思考去留問題,只身南下,成為異鄉異客,開始漂泊生涯。
創業過、兼職過,換過幾份工作,也換過幾個城市。年過三十,站在深圳的車站,仰望天空,曾經的理想被打得七零八落。沒有房子,沒有成家,仿佛這個城市跟你沒太大關系。那些汗水淚水只有成功后才值得訴說,才有人愿意傾聽。
父母已逾花甲之年,身體也不復重前硬朗。“孩子,要不回來吧,在外面也沒人照顧你,回來工作吧,再給你娶個媳婦。”
父母呼喚著。作為家里的獨子,他對父母是有愧疚的,特別是母親這次住院,他猶豫再三后向老板請辭。
了解原委后,老板愣了一下,認真地說:每個人在大城市混都不容易,你現在的痛苦我都經歷過,眼前的困難是暫時的,再熬幾年,會改變的。我尊重你的選擇,歡迎隨時回來,我們繼續干,好運。
懷著一絲希望回到老家,小志一邊照顧母親,一邊找熟人談項目。他前期進行過調研和準備,帶著幾個項目回家鄉發展。小志覺得憑經驗和水平,還有些許關系,他應該能做點事情。可是現實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由于離開太久,他已經習慣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方法遭到了嚴重打擊。
首先,辦事效率奇低,毫無時間概念,言而無信。一天能辦成的事情,拖一星期也解決不了。當天說好的事第二天不認賬的情況常有。飯桌上稱兄道弟,出門就翻臉不認人。
其次,各種關系復雜,空耗時間精力。
最主要的還是太孤獨,曾經關系好的同學都出去了,留在家里的又沒共同語言。想找人聊聊,發現都是家里長短,流言蜚語,思想不在一個層面,溝通困難。
以前,身邊都是一群死磕自己,拼命出頭的人,每天生活都特別燃,想偷懶都不行。現在身邊都是享受生活,游手好閑的人。大家都沒什么正經事情,主要娛樂就是,誰誰誰家女兒結婚了,彩禮有多少;誰誰誰家買車了,還是頂配;誰誰誰家生娃了,二胎還是女兒……
背后還老有人議論:“你看那個小志,聽說混得不好,連媳婦都沒找到,只有回來了。”
“真的嗎?那肯定是挑花眼了,哎呀,現在的年輕人就是好高騖遠,有本事你別回來啊……”
獨自一人到市中心逛逛,白天熱鬧的街道晚上九、十點后,人慢慢散了。忽然想找曾經的學校,叫了的士,轉了一圈發現校名已經改了,地址也變了。師傅說白天再看吧,小志說,那您隨便開吧,我就想看看這個城市。印象中家鄉好大,原來這么小啊,小到師傅說:我帶你回家吧,這都快繞城兩圈了。小志鼻子一酸,眼淚嘩嘩地流,止都止不住,說不清是委屈、內疚還是孤獨。他發現真的回不去了,一切都回不去了,因為,他已無法適應這里的生活節奏。
處理完家事,他給老板打了電話:“頭,我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