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說了“體”即萬物本源是是“無”,那么這種“無”是如何構建我們以及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呢?這就要談到體對外的顯現了,以下成為“外顯”。
外顯,字面意義是對外顯示:體的外顯就是本體對外的顯示。那么,究竟什么是體的外顯呢?這就不得不談到“相”的層面了。對于相的理解,其實每一個人都不是很陌生,例如我們所熟知的個人的形象、社會地位以及擁有的財富數量等等都是個體對外表現出的相。對相的更層次理解則要更加細微地進行闡釋,即相不僅僅是我們能夠看到的和聽得到的東西才能算得上是相,現在我們人類的自然科學研究的東西不都是基于相的層面嘛,也就是說我們相還包括了我們的思想、想象、自然科學等等。那么本體對外的作用就可以由邏輯推導出來:本體的作用其實質是本體外顯的相對萬物的影響。
我們常說“相由心生”,那么相為何會由心生呢?這里的心不是指為機體提供血液循環的那個肉體上的心,而是指被染齷的本心,即我們的思想與始終保持在清凈而無恐懼等情緒時的那顆永恒不變的心相背。曾經我介紹過本心是特征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是不是與《逍遙游》中的“無所待”吻合了,即一切相都是因為我們擁有了主觀思維的前提下才存在意義,也就是說只有相的存在成為肯能,我們才能擁有主觀思維的可能。正如我們都知道人接觸外界的第一知覺是感性,它由我們身體的各種其中組成,如眼睛用來看、鼻子用來嗅、耳朵用來聽、嘴巴用來吃喝和說等等都是感性的特征,即沒有經過任何的頭腦加工可以便可以得出直接知識,康德認識所有的知識體系都與之不可分割,可以說感性是所有知識的第一感官技能和基礎——沒有了感性人類將無法獲得知識,因為感性是知性和理性的構建的基石也就是說,感性感知的是事物的相,然后相被感知后又回饋到感性的體系中被認知,故相的作用是用來被感知。
因為我們能夠感知到相的存在,所以我們就可以通過相的表現形式之后通過各種演繹——推理或邏輯——推理得出體的存在,認知到萬物本源,不過這個本源要是想被證實出來的話,可能還科學研究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可能是前年乃至萬年),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其加以使用,因此從古至今的大能們從來都不僅僅是在“體”和“相”上面談論所謂的“大道理”,他們還利用各種手段將“用”表示出來供我們參考。所有得空的時候我們利用《莊子?外篇?田子方》等文章對“體”、“相”、“用”的寓言闡述來為各位介紹它們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