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不信命運,不信所謂的可以指引我們的生命征兆。我不相信算命師講的故事,不相信可以預知未來的撲克牌,我只相信簡單的巧合,還有偶然的真相。”
簡單的巧合正如我與這本書的相遇,在看到作者簡介之后才發(fā)覺我早已經(jīng)拜讀過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偷影子的人》,那是一部令整個法國為之動容的溫情療愈小說。“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論你在哪里,我都會想著你。”而現(xiàn)在我要說的是作者的第十二部作品《伊斯坦布爾假期》。
作品延續(xù)了作者的一貫溫柔風趣的寫作風格,年輕女孩阿麗斯尋找真命天子的旅程,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才明白想找的人其實就在身邊。在此之前,算命師的預言,命運的征兆,偶然與巧合,女孩身世的秘密都指向充滿異國情調(diào)的古都——伊斯坦布爾,揭開一層層面紗,甜蜜浪漫的氣息充盈在字里行間。
整個故事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本書看下來仍有些意猶未盡,書里有許多精彩的地方,讓我印象深刻。
先來說說戴德利先生,這個人是阿麗斯的鄰居也是這個故事的男主角,是個畫家,一個只畫城市中心的十字路口的怪人,他對十字路口有著獨特的想法。
他第一次向阿麗斯描述他眼中的十字路口的時候大概是這樣的情景:一位夫人被大雨弄得手足無措,匆忙過馬路,沒注意車輛,馬車車夫為避開她而急忙轉(zhuǎn)向,馬車上酒桶翻到在地,電車避不開,酒桶裝上電車炸開了,醉鬼趴過去吸吮,電車司機與馬車車夫爭執(zhí),警察試圖維持秩序,扒手想趁著混亂發(fā)點小財,而整樁事故的始作俑者,那位夫人,紅了臉,踮著腳地溜走了。
這一系列的細節(jié)描寫,那么地形象生動,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著這場鬧劇的上演。似乎,我也常在路口徘徊,看到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姿態(tài),有人步履鏗鏘,滿臉陽光,斗志昂揚;有人步履頹廢,滿臉愁容,不堪一擊;有人步履散漫,悠哉游哉,得過且過。
不論是以哪種姿態(tài)過自己的生活,也都是自己的選擇,從頭到尾都和他人無關(guān),就連死亡也是一樣,不過是整個生命的一部分,是所有人命中注定的事情。
戴德利先生的父親離開人世,那個曾一度讓他感到苦惱的父親。他甚至曾發(fā)誓,有一天一定要和父親面對面地好好談一談,他想告訴父親,他的生活是他自己的選擇,他是對的,他要證明他自己沒有錯,他想得到父親的肯定與支持。可現(xiàn)在一切都來不及了,他的父親離開了人世,甚至只言片語都沒給他留下,就這么沒了。在表達他此刻感受的時候,書上是這么說的,“他在我過去的四十年生命中一直缺席,而我為此飽受痛苦。但等我適應了,現(xiàn)在他卻不在了。真奇怪,我感受到的痛苦反而更加強烈了。”
明明是生氣,明明不在乎,可再怎么強撐著也掩飾不了難過。雖然難過但不曾流下眼淚,就連棺木下葬都不曾哭,“然而,今天早上,當那個見證我成長的家在汽車的后視鏡里消失時,我也不禁哭起來。”他回憶著說自己當時哭得像個孩子,自己都覺得可笑。他甚至在想如果當初聽父親的成為了鋼琴家,或許父親可能還會來聽他的演奏會,因此還會成為父親的驕傲。
可是他選擇的是畫畫,成長路上,有人背起行囊,選擇屬于自己的遠方,也有人走在父母打點好了的路上,不需多想。前者有前者的鋒芒,后者有后者的感想。有時候,我也不明白我該怎樣去成長,不知道什么是初心不忘,不清楚什么叫夢想,所以打起十二分精神看著這個世界的模樣,聽著別人描繪著遠方,勾勒著所謂的夢想,思考著自己想要去往何方。
小時候也會做著有關(guān)公主的夢想,也會披著床單轉(zhuǎn)圈圈幻想著長大穿上漂亮的裙裝,也曾踩著媽媽的高跟鞋裝成大人模樣,也常守著電視機看公主盛裝參加舞會與王子共舞,那時公主臉上難掩的喜悅像是偷吃了一顆很甜的糖。
就像書里的阿麗斯穿上戴德利先生贈予她的晚裝,讓她忽然覺得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切是那么自然,戴德利先生細心地為她準備好了所有的東西,看到這兒我有些羨慕阿麗斯,羨慕有人陪在她身旁,等她盛裝,夸她漂亮。記得《在世界中心呼喚愛》里出現(xiàn)過這樣一句話,“所謂喜歡一個人就是記得她說的每一句話,想成為實現(xiàn)她愿望的那個人。”而戴德利先生大概也是這樣對阿麗斯好的。
阿麗斯在齊哈格遇到了一位調(diào)香師,這個調(diào)香師能在一個小盒子里重新創(chuàng)造出一個森林的味道。這讓阿麗斯大開眼界,也讓阿麗斯對自己的調(diào)香有了新的感悟,她有了一些新的計劃,她想創(chuàng)造出關(guān)于某個地點的香水,可以幫助別人回想起某個重要時刻的香水。她說,“嗅覺的記憶是永遠不會褪色的。我們愛過的那些面容可能會隨著時光的流逝逐漸淡去,他們的聲音我們也可能忘記,但是氣味卻永遠不會被遺忘……每個季節(jié),每一天,每一分鐘,在我們的記憶中都有只屬于自己的獨特氣味。”
看到這里,寫到這里,我不禁停下筆來,抬起頭,閉上眼睛,感受一下只屬于此時此刻的味道。
從一開始看起來毫不相干的兩個人,到慢慢熟悉了解,一個是畫家,用眼睛觀察生活,一個是調(diào)香師,用嗅覺感受生活,一個對色彩與造型特別敏感,一個是對文字和氣味。他們有著許許多多不一樣的地方,但我慢慢發(fā)現(xiàn)其實他們有一個地方是一樣的,那就是,他們同樣對感情小心翼翼,小心安放。
戴德利先生按照約定先離開伊斯坦布爾回倫敦,書的第十二章都是他走之后,他們書信來往的內(nèi)容,一點一點地接近事實真相,藏不住秀恩愛的氣息。后來,阿麗斯也重返了倫敦。按照約定,戴德利先生畫好了關(guān)于伊斯坦布爾十字路口的油畫,阿麗斯制出了代表伊斯坦布爾的香味。書里形容說,“其中匯集了土壤,鮮花,塵土以及沿著泉水石板汩汩流下的活水的味道。”
最后,阿麗斯和戴德利先生在一起了。一次伊斯坦布爾的旅行阿麗斯遇到了坎,領(lǐng)事先生,澤米爾利先生,卡迪孔的小學老師,伊瑪澤太太和弟弟拉斐爾,知道了關(guān)于自己身世的秘密,也找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戴德利先生,真可以說是大豐收。
《不正常人類癥候群》里曾說:“人間相知,有長亭相依,有古道做伴,總是貪于相聚又輕于離別,驕傲之人雖不肯輕易回頭,但等到春秋拂身而過,舊怨往事付笑談,或許也可以聽寒山施雨,看彼岸花開。”
簡單的巧合,其實也藏著許多偶然的真相。緩過神來,或許最好的一直都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