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文的目的,是為盡可能說明自然事物的形式與邏輯是如何聯系起來的。為便于明了起見,我感到不得不經常有所重復,而不去考慮文體的優美與否。
在論述哲學理念時,有意識的對參考書籍采用了繼承式的做法,以便不熟悉哲學的讀者不致感到像一個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迷路人,但我不敢說這樣已可為讀者解除哲學理念中的固有難處。
由于過去的人們(如牛頓告訴我們的那樣),在研究自然事物方面把哲學看得尤為重要,現代人卻拋棄實體形式與理性的質,力圖將自然現象訴諸物理公式。將事物形式的表現變化歸因于其運動形式相互間非常明顯而簡單的關系。如果他們所歸結出的那些基本關系恰恰合乎于自然所給出的那些規律,那么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研究途徑無疑是正確的。
但當他們聽任想象自由馳騁,隨意捏造事物運動尚未弄清的形式與屬性,以及不能確定的性質與概念,賦予事物如幽靈一般的特質,并進而設想出事物的運動形式。此時他們就進入了夢境與荒誕,忘記了事物的真正形式。所以我將致力于發展與哲學相關的物理學,但愿這篇關于物理的哲學短文能為讀者招致愉快的思考時間。
懇望讀者朋友耐心地閱讀本文,對我就此困難課題所付之勞做給予評判,并在糾正其缺陷時勿太過苛求。
第一章? 當代哲學的發展困難
閱讀本文的讀者,大多數在做學生的時候就熟悉自然哲學的宏偉大廈。你們或許會以一種敬多于愛的心情記起這座偉大的建筑。在這座建筑里的書架上,是無數哲人們的嘔心著作。憑著過去的經驗,誰要是敢說這些著作是過時的,這些著作都應當被歸為歷史的塵埃。對此,你們一定會嗤之以鼻。
但是,如果有人這樣對你們說,哲學在宇宙論方面依然具有相當高的真實性與有效性?;蛟S你們就要反過來懷疑哲學了,讓我們來仔細考慮一下這個問題。
其實不難理解,當哲學的光環與榮耀被其他學科所取代,便注定將從人們的前沿思想中淡出。不論是被稱為虛無主義的神學,亦或是被安置在某處角落里充當生活教條的哲學,二者的命運大抵是相同的。
對此,致力傳播哲學的人應當清醒的意識到,同時也應避免遵循這一途徑以便達到宣傳哲學的目的:在宣傳哲學的過程中,既不能停留在方法論和認識論的層面與讀者兜圈子;也不能僅憑高談闊論來彰顯自己高深的學問,以此,迫使人們審視哲學的重要性;更加不能妄圖憑借純粹的實驗經驗,根據已知事實用構造性的努力,人為的將若干形式當做原理,說明現象和運動的形式并造出概念,再建立與之相關的假說。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過往的榮耀終究只存在于過往,我們不能因沉醉在它過往的榮光中而對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由于這個緣故,我們不妨暫先放下對哲學的爭執,看看過去的人們是如何探討哲學,以作研究的。
過去的人們主要是從兩個方面考察哲學。其一是形式(心靈)的,講究的是對自然現象的形式展開廣而深的聯想與探索,再就是實在(物質)的。實在的哲學囊括自然界中一切實在的客體,自然哲學也由此而得名。但由于人們執著對哲學究竟是心靈的還是物質的問題爭論不休,從而忽略了哲學的精確性,由此導致哲學體系中的心靈與物質就此一分為二。一邊是對事物研究的深入,一邊是理念的模糊,于是那些相當精確的即被稱作自然科學,而不那么精確的則稱為哲學。
或許有讀者要問,你有什么權利在這樣一個充滿爭議的領域里,不去探討這些爭議,反而直接探討哲學呢?
對此,我的辯護是:恰如牛頓所說,誤差不能歸因于技藝而應歸因于匠人。其工作精確性差的人是有待提升的技工,而能以完善的精確性工作的人,才是所有技工中最為合適的人。形式說明與邏輯推理雖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卻屬于哲學。自然科學并未告訴我們怎樣根據現象和運動的形式,說清楚它們的邏輯后再進行推理,但卻需要先了解它們。因為初學者們在進入自然科學前需要先學會確立屬性和抽取性質,然后才能學會怎樣運用這種操作去解決問題。形式與邏輯是問題,但不是自然科學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哲學來解決。在解決好之后則需要自然科學來說明它的應用。自然科學的榮耀在于它僅需從他處借助很少的原理就能產生今天如此多的成就。自然科學以哲學的形式和邏輯為基礎,它不是別的,而是普遍適用的。是哲學中能夠精確地提出和尋求背后的邏輯,再進行說明和推理的部分,是通過演示及演繹來說明和推理的最為科學的部分。不過性質主要是涉及物體的質量,通常似乎將物理與物體的性質相聯系,而心靈則是與其形式相聯系。在此意義上,心靈哲學是一門根據現象和運動的形式,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并以直觀演示和抽象演繹來進行推理的邏輯科學。旨在研究某些現象和運動的形式及邏輯,以及由形式和邏輯所揭示的現象與運動。
另一方面,圍繞哲學產生的爭論是由來已久的。顯然,這些爭論不會以某個人或某種觀點就此結束。所以在發展哲學的過程中,批判與否定是在所難免的。因此致力于理論研究的人應當清醒的意識到,努力也許會使理論受到致命的打擊。但實際上,對于承擔這份工作的人而言,我們不應當吹毛求疵地說他是純粹的異想天開。因為當下科學家們的物理經驗不能把理論家們的心靈提高到最為抽象的領域中探索,所以我們應當允許他有權利去自由的發散他的思維。除此之外,暫時還沒有別的方法可以達到目的。發散思維絕不是所謂的形而上地思考,而僅僅是為求得邏輯上的統一以及結論的探索。
如此,我們不妨暫先放下這些爭論,而是同牛頓那樣考慮哲學。本文的目的是發展哲學而不是解釋哲學,所研究的不是人為形式而是自然形式,這些形式主要是與自然有關。在此意義上,這些形式(心靈)從屬于自然,并依性為哲學。這些自然形式(哲學)主要是與心靈、屬性和性質等概念,以及其他無論是直觀演示抑或抽象演繹相聯系的問題。所以這篇文章將論述心靈(自然)哲學的物理原理,因為當代哲學的發展困難在于:根據現象和運動的形式確立它們的基本屬性,抽取出它們的性質進行說明并推理,直至造出概念,再由這些概念去推理其他的現象和運動。即通過自然形式確立現象和運動的基本屬性,抽取它們的性質加以論述,并統一它們的邏輯,再由這一邏輯統一演示、演繹來推理其他現象和運動的形式。
為此,我在本文第一篇和第二篇中整理出若干自然形式,在第三篇中我示范了把它們應用于宇宙體系。用前兩篇中整理出的自然形式,來說明這些自然形式在直觀與抽象之間的統一邏輯,再運用這一方式來統一推理經由演示、演繹與之邏輯相關聯的漣漪與引力、道法和糾纏以及宇宙和維度的統一形式。我希望其他的現象和運動也同樣能由自然形式的原理推導出來,有許多理由使我相信它們都與自然形式有關。這些自然形式以迄今未知的原因使我們無限接近它們,考察它們的邏輯與概念,或咫尺天涯般地遠離它們。哲學家們對這些形式知之甚少,所以他們對心靈的研究迄今寥若晨星。但我期待本文所確立的原理能于此或真正的哲學方法有所助益。
——參考書籍——
〔英〕牛頓:《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王克迪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美〕愛因斯坦:《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李醒民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