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論述早期希臘哲學的后一階段,即公元前5世紀下半葉的希臘自然哲學。在時間上,它和希臘古典文明由盛轉衰時期的希臘古典哲學相銜接并有所交叉。這一階段最主要的哲學家代表是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薩戈拉和德謨克利特。這一時期的自然哲學有以下幾個主要思想特點:
第一,從探索物質結構這一新途徑來解決萬物的本原問題,力圖克服伊奧尼亞和南意大利兩大哲學傳統的對立。這一時期的自然哲學對兩大哲學傳統都做了揚棄。
第二,致力于克服伊奧尼亞和南意大利哲學傳統關于本原問題的兩種“一元論”的對立,在本原探究上經過“多元論”最后達到一元和多元的統一。
第三,在闡述物質粒子的基本特性、描述自然總畫面和宇宙演化時,都還處在素樸的直觀中,保留和發揚了伊奧尼亞哲學的自我辯證光彩,但也有所消退,帶有機械性。
第四,開始以日漸明朗的方式產生了對物質和精神分化的認識。
第五,開始重視研究認識問題,力圖將比較粗淺的認識論思想和本原論貫通起來,形成了素樸的反映論。
第六,更多地關注人和社會問題,較多地比較顯露、增進著人文精神。
綜上所述,公元前5世紀下半葉的自然哲學,是古希臘哲學開始走向系統化的時期,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承前啟后,比早先的哲學有相當明顯的新進展,又為蘇格拉底以后哲學的繁榮做了重要準備。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約公元前493~前432)
恩培多克勒,公元前5世紀下半葉挑頭的自然哲學家。他既是民主派政治家、知識開闊的杰出科學思想家,又是神秘的宗教先知,雙重人格奇妙地融為一體。他較多地接受了南意大利哲學傳統的影響,將伊奧尼亞哲學的單一的物質本原論率先改造為微粒子結構的四元素說,也率先研究了自然和人的世界的變動生滅的動力問題,提出“愛”與“爭”兩動因說和宇宙循環演化論;他率先研究感性認識的物質與生理基礎,論述了“同類相知”的“留射說”;他宣揚的奧菲斯教教義已明顯表現出理性一神思想,并被用來闡釋凈化說與歷史循環論,這和畢達哥拉斯學派宣奉的奧菲斯教教義、愛利亞學派主張的“一”與“存在”即理性一神都有不同,有新的闡釋與發揮。
四根說和“愛”與“爭”兩動力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四元素)和“愛”與“爭”兩動力的基本學說,是一種新的本原論。處在早期希臘哲學發展的一個轉折點上,這種學說打開了伊奧尼亞哲學將某一種具體物質(水或火或氣)當做本原和愛利亞學派以抽象靜止、渾然一體的“存在”為原理這兩種“一元論”僵持對立的膠著狀態,在更浸染南意大利傳統氣息的情況下,它綜合這兩種不同的哲學傳統,統一“一”與“多”、感性現象世界與世界全體的本質,將本原的探討引向物質微粒子結構和動因問題,以此解釋萬物的動變生滅與宇宙演化,而動因問題又潛蘊著物質和精神分化的可能性。他的學說在公元前5世紀下半葉,為深化發展自然科學邁出了可貴的開創性的第一步。
在他的《論自然》殘篇中,他用希臘神話中的四位神分別喻指水、火、氣、土四種根。他認為它們是萬物的本原,并且以此解釋在本原上“一”與“多”在事物變化生滅中的動態統一。四根的結合與分解造成事物的生成與消滅,造成“一”與“多”在運動變化中的統一,他主張四根自身永恒不變,只是由于它們的互相結合和分解,才造就世界萬物循環性的產生和毀滅。四根是世界的終極存在,它們構成一切,連神也不例外。
恩培多克勒提出四根或四元素,并不是只將早先哲學已涉及的水、火、氣、土這四種本原簡單地綜合、拼湊在一起。他所說的“根”,就根源意義來說,已經是指物質結構的四大基本元素,是指作為萬物內在構成的本原。他已不再停留在單一物質本原的表面物態變化上,而是開始深入探究物質內部構造的堂奧,最早提出了關于物質結構的元素理論,并通過物質元素的結合和分離的構造活動,來深入理解事物的生成和毀滅。四大基本元素在質上不可變,它們作為永恒存在的全體也沒有生成和毀滅。因此,早先哲學家所探討的本原,到恩培多克勒那里開始有了物質結構元素的嶄新的意義;這開啟了當時近半個世紀希臘自然哲學的基本方向,也是早先的“本原”范疇向后來的“本體”范疇過渡的一個重要的中介環節。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說或四元素理論,是他綜合、改造愛利亞學派哲學和伊奧尼亞哲學兩大傳統的結果。他用不生不滅的四種物質元素,改造了巴門尼德那個抽象空泛的“存在”,用四元素的結合和分離來說明自然萬物的生滅變易,他將巴門尼德的“存在”打碎成四元素的微粒子。它們的結合和分離形成萬千個別事物的生滅和變易,但它們自身是無生滅的“存在”全體。
四元素說是哲學上的新本原論,也是首創的物理學意義上的微觀粒子結構說,它強調物質的有定形的數量比例與形式結構,無疑也是深受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它有粒子化、孔道結構和數量比例三個特點。
第一,四元素是粒子化了的,是構造物質元素的基本單元。四元素本身就是許多微小的粒子,它們以不同的方式組合起來就成為萬物。
第二,微粒元素組合萬物,具有特定的孔道結構。元素例子結合構成物體,包含著無數微小的孔道,不同物體所含孔道的大小不同;和另一物體的孔道相吻合的粒子,就可以進入那個物體,否則就不能。
第三,物體的元素結構有一定的數量比例。由于四種元素粒子數量上的不同比例,造成萬物在性質和形態上的千差萬異。
恩培多克勒注重南意大利哲學強調的本原有定形傳統,吸收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與幾何形式結構的思想,來建立物質微觀粒子結構學說,開始用量來規定質,開啟了探討物質構造中量和空間形式結構的規定性,這同強調本原無定形的伊奧尼亞哲學相比終究是一大進步。
“愛”與“爭”
四種基本元素自身不變動、無生滅,只因它們的結合和分離產生萬物。那么,這些元素怎樣才會運動?它們結合和分離的動因究竟何在?恩培多克勒提出一對對立的動力因:“愛”和“爭”。愛是一種結合的力量,爭是一種分離的力量,愛和爭這兩種對立的動力此消彼長,使四種基本元素不斷結合又不斷分離,因而萬物就處于經常的生滅變易之中。
在早期希臘哲學家中,恩培多克勒第一個從自然本原以外去尋找運動的原因。愛和爭的作用是雙重的,它們的關系是辯證的。愛將不同的元素和不同的物體吸引、結合在一起,同時也就是將本來聚集在一起的相同的元素分離開來了;而爭將某一結合物體中的不同元素分解開來,同時也就是將同類元素吸引、聚集在一起了。這就是說,愛在結合時產生了(另一些事物)分離,爭在分離時產生了(另一些事物)結合。結合和分離是對立的統一。事物的產生和消亡也是雙重的:不同元素的結合體形成,也就是同類元素的聚合體消解;不同元素結合體的消解,也就是同類元素聚合體的產生。
恩培多克勒本人既是科學家也是宗教的先知。在科學和自然哲學方面,愛和爭主要表現為物理的力量,但也染上了人格和情感色彩;而在宗教思想中,它們就完全是精神性力量。他自己還沒有明確地將精神和物質區別開來,也還沒有意識到這種區別的必要,但他所解說的愛和爭帶有明顯的二重性,潛生著物質性動因和精神性動因分化認識的可能性。
宇宙演化論
恩培多克勒認為,宇宙是個球體,永遠處于周期性的循環演化之中。四種元素是它的基本質料,愛和爭則是演化的動力。每個循環周期經歷四個不同的演化階段。愛和爭這兩種對立的力量輪流占據主導地位,使元素分別結合和分離,當這種運動達到絕對狀態時,愛和爭的主導地位便發生了變化,朝著相反的運動方向轉化。就這樣分合交替,周而復始。在這種循環演化種,由不同元素結合成的具體事物,或是在分離中各類元素的自相聚集,都是暫時的,只有四種元素的存在以及愛和爭的力量才是永恒的。
同類相知的流射說
在早期希臘哲學中,恩培多克勒開始比較具體地研究認識論的問題,主要是研究各種感知認識形式及其生理基礎。他將元素本原論和考察認識問題有機地聯系起來,提出同類相知的流射說這種素樸的反映論,并從感知的生理機制剖析認識的主體方面,形成一種認識活動的感官生理學。
他有一種素樸的“粒子放射”的見識,認為任何物體都有連續不斷、細微不可見的元素粒子放射出來。不僅動物、植物、大地和海,而且石頭、銅和鐵都不斷放射出許多流;因為任何事物都是由于這種無休止射流的不斷運動而損耗和消亡的。
他的同類相知的流射說,又是和他的元素的“孔道結構”與同類相聚學說相一致的。感覺是物質的元素粒子在流射中通過孔道互相作用的結果,而客觀對象的流射粒子進入感官,應是和成分相同的元素的構成部分相遇,進入合適的孔道,才能形成種種感覺。根據這種流射說,同類相知就成為他的認識原則。
阿那克薩戈拉(Anaxagoras,約公元前500~前428)
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同意大利的恩培多克勒遙相呼應,阿那克薩戈拉孜孜從事哲學啟蒙,首先將伊奧尼亞的自然哲學帶到希臘本土,為伯里克利時代興盛的希臘古典文明灌注了科學精神,促使希臘哲學的中心轉向希臘本土。他也綜合伊奧尼亞哲學和南意大利哲學,探求物質粒子結構的本原,但和恩培多克勒不同,他更偏重以徹底的多元論修正和革新伊奧尼亞哲學,并且提出“種子”和“努斯”這種二元論哲學原則,使物質和心智范疇的分化認識明朗化。他的哲學成為古希臘哲學向德謨克利特和蘇格拉底、柏拉圖過渡的重要環節。
他與同時期的恩培多克勒所探討的課題和基本思路很相似,但兩人的哲學內涵、風格與氣質又很不相同,后者偏重于南意大利哲學傳統,而阿那克薩戈拉的哲學深蘊伊奧尼亞哲學氣質。這表現為兩點:(1)在探討自然本原和物質粒子結構上,恩培多克勒固守南意大利“有定形”的思想傳統,注重數量比例和孔道結構;他則強調物質本原在質上的無限多樣性和連續性、融合性,忽略了探討自然物質的數量規定性和形式結構,仍然表現了伊奧尼亞哲學的“無定形”特色。(2)恩培多克勒的哲學帶著濃厚的科學思想和宗教思想的二重性;他的自然哲學則不見宗教氣息,洋溢著強烈的理性主義精神,基本傾向是捍衛科學和理性,同宗教迷信相對立。
種子
阿那克薩戈拉同恩培多克勒一樣,用多元的物質本原來改造巴門尼德的“存在”,用粒子化的物質結構來革新和發展伊奧尼亞哲學的本原論,以此來闡明自然的本原和現象的統一。他提出別具一格的物質結構說——種子論,將物質本原的多元論推到極點,把無限多樣的自然物質分析為既是無限多樣又是無限微小的粒子——種子,用這種無限多元的本原徑直說明自然界的無限多樣性。同時,他探究自然的動因,不同于恩培多克勒的愛與恨的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性;他提出了“努斯”即心靈這個哲學范疇,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地將“努斯”視為理性的精神實體,也是萬物的本原。這使哲學對物質與精神范疇的分化認識進一步明朗化,為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理念論開辟了道路。種子和努斯的二元論就是阿那克薩戈拉的本原論。
阿那克薩戈拉主要是繼承和發展伊奧尼亞哲學傳統的,而他建立種子論卻是接受了巴門尼德關于“存在不能從非存在中產生,也不能變為非存在”的原理作為他的推論前提。在他看來,宇宙中無限多樣的、生滅變易的自然事物,包括水、火、土、氣,以至動物、植物,其本原就是無限多的種子,它們才是永恒的存在。種子不生不滅,具體事物的種種生滅變化只是種子的混合和分離。他用無限多元的種子革新了伊奧尼亞哲學的單一的物質本原,又將巴門尼德的那個不動變、不可分割的“存在”徹底粉碎,而且采用了芝諾悖論中述及的無限分割的手段,認為事物是由無數異質、永恒的微粒子組成的。
他的種子說有不同于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論的三個特點:
第一,種子無窮異質、無限多元、無定形。他繼承了伊奧尼亞哲學中物質本原“無限”、“無定形”的思想,認為種子在數量和種類上無限,在結構上則是無定形的。
第二,種子和物體的無限可分割性。他的種子和物體都可以無限分割的見解,也就意味著一切事物都以無限微小的成分互相包含,間斷性中有連續性。種子本身就是物體分割的一個“微分”,一個微觀的、肉眼不可見的物質粒子。但種子并不是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粒子,它可再分割,分割得再小,仍然是種子。所以種子的大小是不確定的、無定形的,也是相對的。
第三,種子包含萬物的成分。阿那克薩戈拉認為任何微小的種子中都包含所有萬物的成分,這是他的物質結構學說的特色。任何一個種子都可以無限分割,無論分割到多小,它仍然是種子,仍然包含著分化為萬物的因素。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他認為大的東西和小的東西所含的成分在數量上是相等的,因為它們都包含了所有萬物的成分,所以種子本身就是間斷性和連續性、“一”和“多”的統一體。萬物之間都以極細微的成分互相包含、互相彌滲。
阿那克薩戈拉的種子論和恩培多克勒的元素論,都綜合伊奧尼亞和南意大利兩大哲學傳統而形成,都強調要用理智才能把握的微觀粒子物質結構說,但由于偏重的哲學傳統不同,它們之間有四點區別:(1)四元素是自身同質的基本粒子,沒有內部構造,不可無限分割,自身的質不變,四元素之間也不能相互轉化。而種子自身異質,內部是萬物成分的融合體,可無限分割,無論分割到何種程度仍然是包含萬物成分的種子,包含著生成一切事物的無限可能性;種子以其內部占優勢的成分規定其質,可以改變優勢成分以改變質。(2)四元素機械地砌合生成萬物,具有間斷性的孔道結構。種子都是內部包含萬物成分的融合體,它們的結合不通過孔道結構,而是通過相互彌滲的連續性。(3)四元素粒子的結合和分離即事物的產生和消解,有雙向意義:不同元素粒子結合成物體,就是同類元素聚合體的分離;而物體分解為不同元素,同時就是同類元素結合。種子的結合和分離則只有單向意義:自然界一切互相區別的種子都是從宇宙的原始混沌中分離出來的,每一復合物體的產生,就是同類或不同類種子的結合,物體的消解也就是種子的分離。(4)四元素粒子構成物體有確定的數量比例和形式結構,是“有定形的”。雖然種子的內部成分根據“優勢原則”確定事物的質也有某種籠統的、不精確的量規定質的思想,但是總體看,種子論不注重研究物質構造中的數量比例和形式結構,而強調種子和物體的“無定形”和彌滲的連續流動性。
努斯
阿那克薩戈拉在希臘哲學中首次明確地提出以“努斯”這一理智性的精神實體作為萬物的本原。愛利亞學派所論的的思想還是神、人的心靈器官的思維功能,此派和恩培多克勒萌發的理性神還未明確地將思想異化為一種獨立的精神性本原。從他開始,努斯具有本體論的意義,種子和努斯就構成他的二元論傾向哲學的兩根平行的支柱,物質和精神兩大哲學范疇的分化認識才明朗起來。所以,它提出的“努斯”,是哲學思想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阿那克薩戈拉已鮮明地設立了兩個完全對立的本原:物質性的種子和精神性的努斯。努斯作為與物質性的種子和萬物相對立的精神性的本原,有四個自身的本質特征:(1)萬物無限多元、異質;努斯雖然也是無限的,卻是單純、單一、自身同質的。(2)萬物是不能完全分開、互相滲透的混合體,努斯是同萬物完全分開、不相混合的獨立存在的單純體。(3)萬物不能自動,它們只能由努斯啟動和安排而運動;努斯卻是能動的動因,它不但啟動宇宙的漩渦運動,而且支配和安排萬物,形成有秩序的宇宙。(4)萬物和種子不具有任何精神性的功能,不能認識別的事物;只有努斯才具有認知全部事物的本性并且決定宇宙事物的能力。
阿那克薩戈拉的哲學洋溢著科學精神,熱衷于探討物質結構,那么為什么要在物質的種子以外,再設置一個精神本原努斯呢?其原因或理論根源有三點:
第一,物質和運動分開,努斯充當動力因。恩培多克勒以愛和爭作為動因,它們基本上還是物質力量,但已帶上精神、情感和意志的色彩;阿那克薩戈拉的努斯則進一步變成物質以外的理性動力。
第二,靈魂的理智功能被外化為努斯即心智這種精神本原。他說的努斯比靈魂的含義要小。任何動物都有靈魂但并非都有努斯,一切人都有靈魂并非都有努斯,努斯是最高級的靈魂即理智、理性。
第三,努斯是安排宇宙合理秩序的原因,已有某種目的論思想因素。哲學在批判人格化的多神后,就要在神的意志之外別求理智的目的因。恩培多克勒將“愛”和“爭”同“善”和“惡”結合起來,就開始含有目的論意義,但還不明顯。阿那克薩戈拉的努斯-理性才明顯地有了目的論意義,它將宇宙安排為最善最美的秩序,也是萬物所要達到的最后目的的原因。
宇宙漩渦運動生成論
阿那克薩戈拉認為,宇宙處于原始混沌時,無限的種子絕對混合在一起,一切個別事物都還沒有分化出來,全體處于靜止狀態,宇宙和自然界萬物的生成,是在努斯的啟動下,進行劇烈的漩渦運動所產生分離作用的結果,宇宙生成是個分離式漩渦運動的過程。這和他的種子論與努斯學說是一致的,是繼承和發展了伊奧尼亞的哲學思想。
阿那克薩戈拉描述自然界的形成過程:首先,氣和以太從周圍物質中分離出來,它們在數量上是無限的。冷、濕、暗和熱、干、明這兩大種子群,在漩渦運動中造成宇宙萬物的首次大分離。但這種分離并不是絕對的,每一個種子仍包含一切事物的成分,只是由于分離作用,使它內部的某些優勢成分顯示出來,才具有某種質的規定性,而萬物之間互相包容和滲透的狀態并沒有改變。所以他說:除了努斯以外,沒有一個事物能和其他一切事物絕對分開。
阿那克薩戈拉的原始混沌是靜止的,要靠努斯啟動,雖然原始種子群絕對混合、不顯差別,但它們全體中已潛存著萬物,潛存著無限多的質的規定性。漩渦的分離作用只是使種子內部早已潛存的各種優勢成分顯示出來,成為各種現實的質的規定性,即在分離中使各類相同的種子聚合成各種物體。早已潛存在宇宙混沌中的種子在漩渦運動的分離作用下顯現其特質,聚合成物體,這就像在動植物的種子中早已潛存著生命的各種基因,而后顯現生長出生命體,所以他將萬物的本原稱為“種子”。
異類相知
他和恩培多克勒相似,主要從主客體物質粒子的物理作用與生理機制角度,考察人的認識形式,主要是感知認識。他沒有具體研究人的理智認識,雖然他認為人的靈魂分有努斯,但他在論認識時幾乎不提努斯,沒有將努斯學說貫徹在認識論思想中,而只提出一種異類相知的素樸反映論。
阿那克薩戈拉和恩培多克勒都認為,感覺的原因是客觀物體對人的感官發生作用。但恩培多克勒強調這種作用必須是元素粒子的流射同感官的孔道結構相吻合,因而主張同類相知;而阿那克薩戈拉根據種子論強調異質成分互相包含,強調客觀物體同感官所含的成分必須相異,才能發生物理作用的變化。他將感覺器官看作賦有一定成分和性質的物體,認為只有當客觀對象的性質同感官的性質不相同時,才能對感官引起刺激,產生相應的感覺。
他所說的異類相知,主要從事物的性質著眼,講感官和對象中具有相反的、對立的性質,即冷和熱、咸和淡、苦和甜等等,就是感覺器官和客觀對象在發生物理的相互作用時,相反相知地感知到外物的性質,他還沒有從哲學范疇上將事物的本體和屬于本體的性質區別開來。他的異類相知說比較重視認識主體在感覺過程中的作用,指出由于感官狀況的不同而產生感覺的相對性,這符合相反相成的辯證法思想,之后對德謨克利特的認識論有影響。
阿那克薩戈拉將伊奧尼亞哲學和科學思想傳播到希臘本土的雅典,并且創建了自己的嶄新學說,對古希臘的科學和文明做出過重要貢獻,他的自然哲學和科學理性精神,是伯里克利一代文明的重要構成部分。從他開始,希臘本土才有自己的哲學;隨后,古希臘哲學的中心轉向雅典,并逐步走向系統化的全盛時代。
阿凱勞斯(Archelaos,鼎盛年約公元前450年? )
自公元前5世紀中葉起的二三十年間,以雅典為中心的希臘本土上一批自然哲學家非?;钴S,興起了一股復興伊奧尼亞哲學的思潮。這一思潮的主導傾向是宣揚理性,促進科學發展。它和同時的智者派運動的人文主義精神平行發展,是伯里克利時代希臘古典文明盛期啟蒙運動的一個方面,是從阿那克薩戈拉哲學向德謨克利特和蘇格拉底哲學過渡的一個中間環節。阿凱勞斯、阿波洛尼亞的第歐根尼和希波克拉底是這股思潮的主要代表。
阿凱勞斯回返“氣”一元論
他企圖用阿那克西美尼的氣本原一元論,來彌合阿那克薩戈拉哲學中種子和努斯的分立。他將阿那克西美尼的氣改造成為物質本原和努斯的綜合體,是一種有生命力的能動的本原。他雖然抽象地承認努斯是運動的始因,但在具體論述宇宙的演化時,又說氣固有的熱和冷分別是運動和靜止的原因,是粒子性萬物濃聚和稀散、結合和分離的原因。
阿波洛尼亞的第歐根尼(Diogenes of Apollonia,鼎盛年約公元前440-前423年間)
古代希臘有不少叫第歐根尼的人,如公元3世紀時的傳記作家第歐根尼·拉爾修,后來的錫尼克學派和伊比鳩魯學派中都有叫第歐根尼的哲學家;阿波洛尼亞的第歐根尼稍后于阿那克薩戈拉,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常提到的第歐根尼就是他。
阿波洛尼亞的第歐根尼革新“氣”一元論
他的學說的出發點是:氣是自然的一元性的本原,萬物和生命都從氣產生。他以氣為自然的本原,并不是簡單地回復到阿那克西美尼的學說,而是首先引進巴門尼德認為存在不可能不存在的原則,在批判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薩戈拉的多元本原論中提出氣的一元論。他反復強調了自然萬物具有本質上的同一性,它們的本原是同一的。他認為要貫徹巴門尼德的存在原則,就得承認萬物的本原是唯一的存在,這樣才能說明萬物的統一性。因此,他主張萬物的本原只能是一個,就是“無限的永恒的氣,當它凝聚、稀散或變換位置時,別的事物的形式就產生了”。
同阿那克西美尼的氣本原論、阿那克薩戈拉的學說比較,第歐根尼的氣一元論自有新的意義。
第一,第歐根尼的“氣”即“存在”,它雖能化生萬物,但它自身的本質特性是不變的,實際上是粒子化的“氣”。他還承認有“虛空”,為氣粒子運動變化提供場所。阿那克西美尼說的氣是呈宏觀物態、無定形的具體物質。第歐根尼的氣實際上已經是粒子的氣,所以它能稀散與凝聚、結合與分離或改變位置,于是別的事物的形式便產生了,而并不改變它自身的本性。
第二,他偏重于從生命現象的角度將氣闡釋為一種有生命力的特別是包含理智能力的本原,企圖以此來克服阿那克薩戈拉哲學中二元論的內在矛盾。他的氣不止是物質本原,也有努斯的理智功能集兩者于一體。
第三,以氣粒子本原觀考察感知認識形式的生理機制和解釋自然現象,有其獨到之見。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約公元前460~前370)
希波克拉底出生在伊奧尼亞沿海的科斯島,是希臘科斯醫學學派的領袖,被稱為“西方醫學之父”。他在生理、解剖、病理及臨床診斷、醫療等方面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無論在臨床實踐和理論方面對奠立、發展西方醫學都有深遠影響。希波克拉底既有高深的醫學造詣,又有深厚的自然哲學功底及廣博豐富的自然和人文知識。他在醫學上嶄露頭角以后,離開科斯本土,在全希臘游歷,吸取各地的醫學經驗,熱心為人治病,傳播自己的醫學思想和醫療技術。
到公元前5世紀中后葉,古希臘三大醫學學派都已形成,各有自然哲學根基與醫術特點。小亞細亞西南端的克尼杜醫派最早產生,以早先傳統的伊奧尼亞自然哲學為醫學理論原則,后來也吸取了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論。南意大利醫派以畢達哥拉斯學派和恩培多克勒的自然哲學為理論基礎,在生理解剖和辯證論治方面作出了貢獻,他們的醫療活動夾雜著宗教巫術的神秘因素。希波克拉底的科斯醫派則超越和革新傳統的自然哲學理論原則,吸取另兩個醫派的合理因素,大力發揚科學理性,發揮實驗科學精神,在生理解剖和臨床醫療方面都達到新的水平。希波克拉底及其學派的醫學理論在西方被運用到近代,他是最重要的西醫的創立人。
希波克拉底強調只應吸收古代醫學中的合理內容,但不能墨守成規,也不能將醫學弄成宗教迷信、巫醫邪術,否則就會阻礙醫學的新進展。他尖銳地批評了當時醫學中的兩種傾向,主張要在創新自然哲學中創新醫學科學。
他在《論古代醫學》中著重批判了第一種傾向,那就是恪守一些已經陳舊的自然哲學原則,將“空洞的假設”作為醫學的理論基礎,從而使醫學固步自封,不求新發展。他指出當時的一些醫學家不具體研究人體的生理現象,只將冷熱、干濕的對立看成是人體的基本要素,用其中的某一個對立成分的過多或匱乏作為判斷疾病的原因,從而對它們的削多補缺就成為醫療的基本手段。他主張醫學應根據有事實、可測度、有確定性標準的“真實的假設”。他并不完全否定生理現象中有冷熱和干濕等對立,但是反對將它們看作研究醫學的唯一理論原則,也反對將冷和熱、干和濕截然對立,而認為它們并不是孤立和獨立存在的東西。他和他的學派注重運用解剖、實驗等方法,對各種疾病做出具體的解釋。
希波克拉底批判的另一種傾向是醫務中的宗教迷信和巫醫活動。他堅持從自然本身研究人的生理和病理現象,宣揚科學精神,表現出無神論的傾向。希波克拉底強調一切疾病都是由于自然的原因,否定任何超自然的能力,堅決批判巫醫,主張在醫療活動中消除一切宗教迷信成分。這表明,他所領導的科斯醫派比恩培多克勒的南意大利醫派有較徹底的科學精神。
生命有機體平衡論
希波克拉底認為人的生命體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處在流動變易之中的整體,是經常從不平衡到平衡的有機統一體。他從生理結構和生理功能兩方面,將人體區分為兩個相互聯系、內在關聯的系統。
第一是人體結構形式系統,包括人體的外部器官和內臟器官、組織。第二是人的體液系統。體液指人體內貯存和流動的各種液體,它們由多種不同的要素構成,有多種多樣的“能力”,擔負著維系生命力的不同功能。
四體液論是希波克拉底學派在醫學上的一大創新和貢獻。他根據解剖生理與醫療經驗,提出人的體液其實有四種:血液、黃膽汁、黑膽汁和粘液(指人體的一些內分泌液),四種體液的流動承擔著營養和維系生命力的功能。
原子論
早期希臘哲學從泰勒斯開始,經歷了近兩個世紀的發展,在公元前5世紀下半葉至公元前4世紀初達到一個光輝的頂峰,那就是留基伯開創、德謨克利特確立的原子論哲學。它實現了對早期希臘各派自然哲學的大綜合,是哲學與科學認識上的一次重大飛躍。它處在希臘哲學史發展的一個轉折點上,標志著早期希臘自然哲學終結,行將進入希臘哲學最繁榮的時期,走向體系化的希臘古典哲學。
留基伯(Leucippus,約公元前500~前440)
留基伯大約在愛利亞生活過,聽過芝諾講學。他的思想明顯曾受愛利亞學派的“存在”哲學的影響,但他不受拘約,循著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薩戈拉的思想路線,將它改造為物質粒子結構的本原論,達到比兩人的學說層次更高的境界。
由于留存的留基伯原著的殘篇只有一則,古代轉述他的思想第二手資料大都將他和德謨克利特并提,所以很難截然將師生兩人的思想區分開來,而單獨論述留基伯的原子論哲學。留基伯作為原子論的創始人,已經提出原子和虛空這對基本的本原范疇,用以說明世界的生滅成毀現象。他還初步論述了原子漩渦運動的宇宙論,并借以說明一些天體現象。他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必然性范疇,這也是一種重要的創見。大體上說,他已經提出了原子論哲學的基本要點,而原子論的系統理論是德謨克利特完成的,其中某些內容是他們師生共同持有的,而主要由德謨克利特充實、發展的。
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約公元前460~前370)
馬克思和恩格斯贊揚德謨克利特是“經驗的自然科學家和希臘人中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所積累與研究的豐富的自然哲學、數學、經驗科學知識和人文、社會知識,正是他建立原子論哲學的重要基礎。
原子
原子是指“不可分割”的東西。德謨克利特說的原子是指最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質微粒,它又是堅實的、充滿的、內部沒有空隙的東西。“虛空”并不是指空氣,它只是為原子提供運動的場所。原子學說是從綜合、改造以前一些哲學家的本原思想中發展出來的,即早先伊奧尼亞哲學家的具體物質本原,巴門尼德的“存在”,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薩戈拉的“根”和“種子”,以及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幾何數和芝諾的非連續的、不可再分的最小量度。這從原子論者論述原子本身的內在性質也可察知。
第一,原子是非常微小、不可見、不可感知、內部絕對充實而無空隙,因而又是堅不可入、不可分割的粒子。它們是數目無限多的構造物體的基本單元。原子是將巴門尼德的“存在”碎成無限多的、微小的“存在”,是“一”和“多”的統一。原子不可分割,而由原子組成的復合物體卻是可分割的,但這種分割又不能像阿那克薩戈拉的“種子”那樣可無限分割下去、永無止境,分割到原子就是最小的極限,它是可分性和不可分性的統一。原子的聚合和分離又顯示了事物的間斷性,并使運動和生滅的自然現象成為可能,因而解決了物質結構上連續性和間斷性的統一這一難題。原子論者解開了愛利亞哲學關于“一”和“多”、可分與不可分、連續性和間斷性、本原與現象的死結,而關于物質基本粒子是否無限可分的問題。
第二,原子是同質的,無性質不同,但在形狀、大小和排列上有差異,因此使它們組成的事物有質的多樣性。四元素說和種子說都是不同元素粒子本原異質的多元論,而原子盡管數量無限多,但自身性質是同一的。原子論將四元素和種子的異質性抽象掉,成為有普遍性的同質本原,這是早期希臘自然哲學關于物質結構理論的最高的科學抽象。原子論者將事物內部的各種性質上的不同歸因于原子外部的形狀、次序和位置的差異。他們認為多樣性和事物的生滅變易現象主要是由于原子形狀“在數目上也是無限多”造成的,就像“悲劇和喜劇都是由同樣的字母組成的”。
原子論者認為原子的形狀、大小多種多樣,因而造成各種不同的性質。原子組合成事物時,它們的次序即排列組合的方式和趨向不同,就是事物以有幾何形式的原子為基本單元的幾何結構形式及其量的規定性也有不同,便造成千千萬萬性質不同的事物。這種原子與事物的幾何結構形式、數量關系決定事物的質的思想,顯然是吸取、改造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思想而形成的。
第三,原子內部充實,沒有虛空,所以其內部永無動變,但每個原子作為整體又是能動的,永恒運動,在虛空中結合和分離,造成自然界具體事物的生成和消亡。其實,原子論比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薩戈拉高明,在高深的層次上繼承與發展了早期伊奧尼亞哲學的傳統,認為物質原子本身就是能動的動因,根本不需要從原子以外去尋求動因。不過,原子論者認為原子本身無變動、生滅,無性質變化與相互轉化,它們只能在空間中進行位移運動,聚集或者分散,作凌亂、偶然的機械運動,沒有運動變化的質的多樣性,因此他們更不可能從中探求從低級運動層次發展到高級運動層次的規律。
虛空
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提出另一個新范疇“虛空”作為自然萬物的另一個本原。在西方哲學史上,這是第一次比較明確地提出空間概念,具有重要意義。在這之前,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到虛空,是指空氣。愛利亞學派認為只有存在,非存在是不存在的,他們明確否認運動與虛空。原子論者認為非存在就是虛空,不是絕對的無,只是相對于完全充實的原子(即存在)而言,它空無一物,才是非存在。所以,非存在的虛空,也是一種客觀的實在,它和原子一起,是構造自然萬物的兩大本原之一。
虛空是運動的場所,具有容器那樣的性質。在原子組合成物體時,虛空也造成原子和原子之間的空隙,它不同于四元素論說的非真空的孔道結構,而使原子的結合具有不同的幾何形式結構,從而造成事物具有不同的性質。四元素和種子的結合與分離,也是一種位移運動,但他們否定虛空,所以“元素”和“種子”本身也僵硬不動,要別求外部的“愛”與“爭”或努斯作為運動的始因。原子論者否認原子內部的性質可以變動,無疑帶有機械性,但是他們引入虛空運動場所,使原子成為能動的粒子,否定了精神性的運動始因。他們認為原子和虛空是萬物的兩大本原,既將空間和物質區別開來,又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空間同物質運動的必然聯系。
總之,原子的數量和虛空的范圍都是無限的。無限眾多的原子在廣闊無垠的虛空中運動,自由狀態的原子互相結合就是物體的產生,它們的分離就是物體的消亡。千差萬別的自然事物生滅不息,而原子及其在虛空中的運動永恒不滅。
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和虛空學說,是對早期希臘各派哲學綜合、改造和系統化而形成的一種嶄新的哲學。它堅持并發展了伊奧尼亞哲學傳統的唯物論,又將它的物質本原從個別性上升到作為萬物共同的構成本原即同質的“原子”這種普遍性,完成了從具體上升到抽象本質的過程。它將愛利亞學派的那個不可分割、連續抽象、僵死不動的“存在”或“一”,改造成為無數個在虛空中生動活潑的原子個體。原子論又將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薩戈拉的多元異質的元素和種子,改造成為一元同質的原子,派出了“愛”和“爭”以及努斯這類帶精神性的外在動因。此外,原子論者關于在虛空中運動的原子的形狀大小、次序、位置等物質結構形式決定事物性質的論述,更吸收和改造了畢達哥拉斯學派關于圖形數(幾何數)和幾何形式結構的合理內核??傊?,在原子論哲學中,存在于非存在,“一”和“多”,連續性和間斷性,自然的本原和現象,在物質的原子結構上都豁然貫通起來。因此,它在當時能比較科學、系統地說明物質世界多樣性的統一,能首尾相貫、比較嚴密地建立起一個自然哲學的體系。
必然性和宇宙論
德謨克利特在古希臘哲學史上第一次從哲學上闡述了“必然性”,并用以論述宇宙演化與自然現象,使它成為原子論哲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的哲學范疇。德謨克利特所說的必然性,是指事物的產生都有一定的因果關系。他說的必然性首要地是宇宙演化的法則,也指事物現象的原因,排除了任何目的論意義。德謨克利特終究是首次提出必然性就是因果關系,還不能分清必然的原因和偶然的原因,沒有理解必然和偶然的對立統一,將一切現象都歸諸必然,因而有機械的宿命論色彩。但是,他排除任何神學意義的目的論,啟發人們去認識物質世界本身固有的客觀原因和科學規律,又富有科學精神。
德謨克利特對宇宙總體提出原子漩渦運動的必然性,闡述了世界生成和宇宙演化的總貌。原子在互相撞擊的作用力下,自然地形成一種漩渦運動。其中,有兩條具有必然性的物理法則起著作用。
第一條法則是同類相聚。他認為同類相聚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德謨克利特說的同類相聚則是同類原子或具有同一性質的事物本身彼此發生趨同的物理作用:原子在漩渦運動的分離作用下,形狀大小相同的結合起來,形成水、火、土、氣等元素物質,進而結合成為萬物。
第二條法則是原子及其結合物在漩渦運動中造成輕重有別的運動方向。德謨克利特所說的原子的輕重和原子形狀大小緊密關聯。原子在無限的宇宙中作漩渦運動時,有的形狀小的原子從中心向外圈邊線運動,就是輕的;有的形狀大的原子從外圈向中心運動,就是重的。大小不同的原子在漩渦運動中形成了不同的運動方向。重原子趨向運動中心,輕原子則飛向漩渦的外層。
影像說
德謨克利特堅持唯物論,論述靈魂也是原子,人的感知是認識對象與認識主體的原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影像,并且局部涉及研究理性思維形式問題。他在原子論基礎上,統一了身體與靈魂、靈魂與努斯、感知與理性。
他認為,身體和靈魂的本原是同一的,都是原子,不過靈魂是一種精致的、圓形的原子。德謨克利特認為,靈魂具有感覺和理智這兩種功能:遍布全身的靈魂原子具有感覺的功能,而靈魂中有一個特殊部分努斯,是思想的器官。他主張一切認識都發源于外界物體對身體的作用,刺激了身體中的靈魂原子。他認為各種感覺都產生于外部對象同感官的接觸。
他首先論述視覺是一種“影像”,認為視覺是眼睛和對象都發出原子射流,相互作用,產生了視覺影像:“視覺影像并不是直接產生在瞳孔上的,而是在眼睛和視覺對象之間的空氣被壓縮,被看到的對象和看的人打上了印跡,因為任何事物總經常產生一種流射?!彼嘈?,“從事物流射出來的一定的影像同流射影像的事物(視覺對象)是相似的。這種影像進入注視者眼內,視覺就是這樣產生的”??諝馐茄劬蛯ο笾g的中介物,視覺影像要以空氣為媒介來形成和傳遞,因而會造成影像的減弱甚至變形。他進而論述其他各種感覺也是雙向原子流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印象,如聲音是密集的空氣流動中大量粒子進入耳朵的孔道,以很強的力量擴散到全身,形成聽覺。味覺和觸覺是各種不同形狀的原子刺激舌頭和身體的結果。他將各種感官得到的印象,都叫做“影像”,認為它們是全部認識的來源。
影像說有不同于流射說的兩個新進展,推進了早期希臘哲學的認識論思想。
德謨克利特的第一個新進展是:剖析原子的不同形狀大小如何對感官發生作用,重視研究認識中的主體因素及其造成感覺的相對性。他認為,像顏色、冷熱、甜苦這類感覺內容,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中才表現出來的性質,并不是客觀物體本身的直接反映或原始內容。它們是因主觀條件而變易的,有相對性。
德謨克利特論述的感覺到相對性,是在西方哲學史上最早區別物體的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陀^物體由原子和虛空組成,又有各種形狀大小不同的原子及其位置、次序,這是物體固有的第一性質;而冷熱、顏色、味道等等可感性質由物體的原子與虛空構成所派生,并因主體條件不同而有相對性,這是物體和感官作用造成的第二性質。第二性質不是主體感官任意自生的,歸根結底,是由物體的原子與虛空構成作用于感官所派生的性質。
德謨克利特在認識論思想上的第二個新進展是:明確區別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并局部涉及研究理性思維的邏輯形式。感知認識是曖昧的,因為它只停留于事物的現象,并受認識主體因素的影像,有相對性。理智則能認識事物內部的本性——原子和虛空,比感知優越。然而,他又認為事物的現象同事物的本原是相通的,感覺和理智的關系并非截然斷裂,感覺給理智提供影像原料,理智則能糾正錯誤的感覺,透過現象洞悉原子和虛空的內在真理。理智優于感覺,又離不開感覺,必須以感覺為基礎。
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哲學,集早期希臘自然哲學之大成,形成西方最早的唯物論哲學體系。它在西方哲學發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