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快點快點”。相信每個孩子都受過這種來自父母的催促,“別慢慢吞吞的,快點快點”。我也一樣,為什么要快點?有學者說家長要懂得等待孩子成長,因此“孩子你慢慢來”特別流行,被很多80后父母習慣慢慢來的自己找到托詞,在我媽媽那里說法卻不一樣,“做不到你可以慢慢來,能力范圍你必須抓緊,有效率的人才不讓人嫌棄”,哪個孩子愿意讓人嫌棄呢?所以能力范圍還是得快點快點。有了這快點快點的習慣,人生就多了許多空間:
? ? ? ? 這習慣讓我做事不喜歡拖拉疲沓,帶團隊的過程誰遲到我立馬黑臉,“當下事當下畢”訓練了團隊踩點完成工作量的風格,保質高效成了團隊習慣。有專家坦言,加入我的團隊開始很吃力,保質保量追效率,習慣后感覺特別好,保質保量到點結束“撤退向后轉”讓團隊特有成就感。
? ? ? ? 旅行中的我每天比別人多2個小時的晃悠時間,起床梳洗收拾行裝一氣呵成,然后出門到處晃悠,如果只停留一天詢問前臺,酒店周圍哪邊風景美值得走,如果兩天停留則自行安排,一天向左一邊向右走,快點快點使我的時間比別人充裕了許多,讓快樂彌漫了每一天。
? ? ? ? 異地工作也有了許多工作結束的空閑,溜達中街景,人群,花店都很有趣,更喜歡看看當地報紙的副刊,如果充斥明星桃色新聞流言蜚語傳聞偏見,就可以基本判斷為文化沙漠之地。到處晃悠你得擠得出時間,閑得下心境,如同生命本身沒有意義,我們自己賦予了生命意義一般。走到哪里玩到哪里,源于你有快點快點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
? ? ? ? 快速不等于凌亂,我經常受到的家教訓練是你可以提前想好一切,“但是不能想太久,想的太久就是拖拉就是懶惰,有把握的事情可以邊做邊想”。邊做邊想,必須訓練有素,必須有急才,必須有能力應對一切。
? ? ? ? 但真正對不遲到習性的理解,則在成年之后。記得那是一次課程,一大早狂風暴雨,到達課室衣襟已濕。老師從香港過來,也是全身濕漉漉的。準點開課,期間不斷有聽眾入場,中間休息,老師手持話筒走下講臺:
? ? ? ? “你為什么遲到?”下大雨堵車、出門時孩子哭鬧……各種理由,老師轉到我的跟前“你為什么遲到?”“我沒有遲到?!崩蠋熇^續走繼續問,再次轉到我的跟前“你為什么遲到?”“我沒有遲到(態度明顯變差)”,老師繼續,第三次問我“你為什么遲到?”我已經有惱意,“我沒有遲到!”老師對我微微一笑轉身回到講臺。
? ? ? ? “大家有沒有留意到,我剛才詢問遲到者,你要找千般理由萬般原因,那位同學呢(目光轉向我)不遲到者永遠理直氣壯——我沒有遲到!”“你想讓自己理直氣壯,永遠記得——我沒有遲到!”原來如此,感謝媽媽一直催促我“快點快點”,讓我把不遲到習慣當做每天要呼吸空氣般自然。也讓我有理直氣壯的底氣。
? ? ? ? 世界在加速,社會很浮躁,有誰在等待“孩子你慢慢來?”當然有時候也碰到習慣拖延癥的合同伙伴說不要急嘛,然后看著他把事情拖著沒有利用好最佳時機,當然也錯過我對他責任心的良好判斷。盡管我不再有被父母催促快點快點的機會,“沒能力時可以慢,能力范圍慢慢來不是懶惰就是沒有好習慣”言猶在耳。
? ? ? ? 到處都說好家風,“能力范圍內慢慢來不是懶惰就是拖拉”屬于不屬于家風?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能力范圍的責任意識,別為懶惰拖拉找借口,因為不遲到者永遠理直氣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