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寶幼小時期,家長對寶寶說的最多的恐怕就是“慢慢走,不要跑”,“慢慢吃,不要噎著”,物品也總是極其寵愛的稱之為“小勺勺”,“小被被”,百叫不厭的“小寶貝”也一直掛在嘴邊。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情況有些變化:媽媽總在催促"快點吃飯,快點穿衣,快點走,要不就遲到了”。當你洗完臉從衛生間出來才發現,他還在床上躺著,衣服襪子攤開了一床。“叫你多少遍了,怎么還不起床,快點起來,要不真的要遲到了。”這時的他完全不在狀態,還要過來請求一個擁抱,你只是很敷衍的對他說:“這下可以洗臉刷牙了吧?”并且迅速推開他,走向你的衣柜挑選今天出門的著裝。
每次看到兒子系紅領巾慢吞吞的,系衣服扣子的那個費勁,我一把拉過來,邊給他系邊嘮叨“真的有那么難嗎?”他也不回答,只是很驚恐的看著我,估計我當時在他眼里就是一個巫婆形象吧:平時溫柔可愛的媽媽怎么會變成這個樣子,心里也在念叨:這時的媽媽是世界上最丑的女人,也是最不喜歡人吧!
每次去博物館,看著他拿著一個小球球在管道里來來回回穿梭十幾遍,我忙跑過去拉著他:好了,我們去別的地方玩吧,這個有什么意思呢?博物館這么大,有趣的東西太多了,應該都去看看的。于是不由分說拉著他從一樓爬上二樓,去尋找所謂的“更有趣的活動”。兒子卻是一步三回頭,眼中充滿了不舍......
其實,孩子有真正屬于他的生理、生活和生命節奏,在他的世界,只要是順其自然,自己感覺舒服就是他的正常節奏;恰恰相反,大人總是在試圖讓孩子來適應我們,這樣徹底打亂了他們的生活節奏,嚴重的會破壞他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論調始終在家長頭腦中揮之不去,周末、節假日的路上家長催促著背著古箏的女兒,快點要不繪畫課就趕不上了,打仗一般的緊張。
可是孩子始終如一的節奏還是快不起來。教育專家認為,父母之所以不理會孩子的節奏是渴望與孩子同步。
在孩子的身上,他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將來,慢性子、做事拖拉,怎么會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使得他們變得敏感、暴躁和恐慌,于是自然而然的當起了魔鬼教練。
適度的催促孩子也是利于他盡快適應環境。但是,頻繁的催促是由父母的焦慮引起的。
經常被催促,孩子就會對自己的生活節奏產生懷疑,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他會努力配合父母變成和他們一樣焦慮的人。
當然,也不能一味埋怨父母,處在這樣的快節奏社會,不適應就會被淘汰,他們也不想的。
從長遠發展來看,把競爭過早的引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他們就會出現自卑感和心里失衡。
作為家長當務之急是嘗試和孩子一起放慢節奏來生活,這樣不僅利于家庭和睦發展,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