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面對碎片化時間,碎片化閱讀是最好的搭配。
再次需要申明的是,碎片化閱讀只是適合碎片化時間,這樣一個碎片化的語境。
碎片化閱讀,和真正的閱讀相比,碎片化閱讀,我們得到的知識和經驗,它就是碎片。
1、碎片化閱讀,容易引起意見和建議的片面性。
作者親身感受,有一篇名為《你現從事的職業是在消亡?還是在興起?》簡書官方微博轉載,結果發現該文章下面的評論,盡是指責和質疑,完全沒有咨詢和贊同的聲音。
同樣的這篇文章,簡書平臺該文章下面的留言評論,大家似乎溫柔很多,不但看不到質疑的聲音,更多的是抱著請教的心態來咨詢自己職業未來會怎樣。
剛開始作者本人很是納悶,都是網絡平臺,為什么反應如此不一樣?
后來才逐漸想明白,簡書上的伙伴們能看到作者,縮寫關于職業的一些列文章,對作者本人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所以覺得作者的預測雖然不能保證完全準確,但是部分的資料援引是有一定說服力的。
而微博上的伙伴們則不同,當他們看到赤裸裸的一篇關于職業預測的文章,而且是完全陌生的作者,膽大包天地預測各種職業的消亡或興起,不噴作者你還能噴誰呢。
上面的例子,也許大家會覺得,不足以說明碎片化閱讀的片面性,但是大家再看看每天如潮水般涌入我們眼球的各種文章、各種書評和影評,有多少是僅僅作者一家之言、一廂情愿,更何況有很多的言論是經不起琢磨和推敲。
現代社會,一種被稱為泛自由主義的興起,讓大家可以自由言論、各抒己見,但是也讓身為讀者的我們,容易被片面的言論所左右,有時候更容易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喪失了自己的主觀判斷和主觀意見。
2、碎片化閱讀,讓人染上“收藏癖”,收藏=僅收藏。
碎片化閱讀,在碎片化時間進行的話,如果不能夠將一整篇喜歡的文章閱讀完畢,九成的人都會選擇收藏。
如果讀到非常有感觸的文章,讀了一遍或多變,感覺意猶未盡,還希望以后能夠再次閱讀時,八成的人也會選擇收藏。
為了便利大家收藏,各瀏覽器上有收藏功能,微信、微博等各種產品上都有會添加該功能,即使在公司內部系統,會發現,美名其曰,為了業務或作業方面,收藏和取消收藏功能也成了產品經理的必備設計。
收藏功能,設計者最初的設計理念,一定是希望被收藏的內容,將來能夠再次被啟用,或者形成某種贏利點,一定不是今日見好就收,過兩日,不感冒了棄之如敝屣。
翻翻看大家的微信朋友圈,被收藏的文章中有多少被二次打開過,又有多少是因為標題寫的好,看個開頭,收藏起來,而從來都沒有打開過的。
碎片化閱讀,讓我們染上了“收藏癖”,接受信息時,看似主動,實則被動,不斷地去收藏信息,就像老奶奶的繡花鞋,自從壓箱底后,再也沒有機會再次穿上過。
** 3、碎片化閱讀,引發拆書熱潮,人們獲取的信息斷章取義。**
最近很流行拆書,尤其是大部頭的經典書籍、或是晦澀難懂的工具類書籍。
現在節奏快,很多人或機構宣揚說,為了一天能夠閱讀一本書,而且能讀到書中精華,就會找專門的人來幫忙拆書。
拆書,其實就是將書中的內容進行轉述,但是拆書稿是有字數要求的,本來一本20萬字的書,要求最后拆成2萬字,可想而知,書中的精華真的就在這2萬字中能完整體現嗎?
作者想告訴大家的是:根本不可能。
作者曾為某些機構寫過拆書稿,為了達到字數的要求,不得不將書中自己認為沒有用的,在轉述的過程中,統統刪除掉,更有甚者,有時候將很多的精華直接過濾,為了滿足限制要求,不得已而為之。
現在很多的APP上,也有很多優秀的人宣稱,自己將某體系的知識和經驗從10頁紙層層壓縮,最后成為1頁紙的內容。
你相信他,沒有將你最需要的點給刪除嗎?
4、碎片化閱讀,過于零散和碎片化,無法形成有效的知識體系。
碎片化閱讀,真的過于零散和碎片化,讀書成讀段子,讀完之后一樂而過,什么都沒有留下,那請問,我們讀書為了什么呢?
作者不相信讀書完全是為了陶冶情操,坦白說,作者自己不是。如果說只是為了陶冶情操,那方法可不只是讀書一種。
讀書,最主要是為了能增長見識,積累經驗,吸取別人的教訓,更為重要的一點,就像查理所說的那樣,讀書為了讓自己每天都聰明一點點,最終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
試問,現在競爭如此激烈,如果不多讀書,讓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得到不斷的提升,那如何面對這個殘酷的激烈的社會現實呢?
讀書,要達成最終結果,就是要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讓知識轉化給價值,甚至成為更好職業發展平臺的敲門磚,成為自身議價能力的強大靠山。
但是碎片化閱讀,過于零散無法讓我們形成知識體系,還特別容易一葉障目。
碎片化閱讀,相對于真正的閱讀,就是碎片,這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是否有解決辦法呢?
最好的辦法是,碎片化閱讀后要整理出來知識碎片,然后階段性進行知識體系的梳理和總結,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結構化思維方式不斷完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