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她也是智商極高、情商極低的“第一苦命女子”。她的一生也許一開始設定的就是悲劇成分極高。
? 她的親情,1911年蕭紅出生于呼蘭河區一戶富裕的家庭,卻被傳統命相認定為命賤不祥,父親張庭舉一直對自己極為冷淡,母親又在自己9歲時就病逝了,一年之內父親就續弦了,本就被認為“命賤不祥”的蕭紅更孤單了。所幸祖父張維幀很寵愛自己,常常給她溫暖,在《呼蘭河傳》中就有所體現,親情的溫暖就出來自于祖父,讓自己度過了勉強歡愉與快樂的童年。
? 更讓蕭紅所為人不解的就是先后在她生命中出現的四個男人了,都曾在蕭紅最脆弱的時候給了她希望,卻也都打破了希望,給了她不甘的失望,推進了絕望。
? 搖擺的汪恩甲,14歲的蕭紅由父親做主許配給汪庭蘭的次子汪恩甲,汪恩甲是一位小學老師,卻身染一身習氣,沒有一番遠大的理想抱負也就罷了,還是一個喜歡抽鴉片的癮君子,這與蕭紅內心的情人相距甚遠,于是選擇了逃婚。蕭紅二十歲時逃到了哈爾濱無依無靠,在經歷一次情感創傷后,在無奈的情況下回到了包辦婚姻汪恩甲的身邊,隨即兩人住進東興順旅館開始同居生活。1932年春節,汪恩甲把蕭紅一個人留在旅館回家過年,不久后汪恩甲的母親知道兒子與蕭紅在一起,就斷絕了經濟資助,逼迫汪恩甲離開蕭紅,在沒有任何生活來源的前提下,汪不得已向家庭妥協,即使當時的蕭紅已經懷孕,但還是遭到了遺棄。
幼稚的陸振舜,17歲的蕭紅結識了哈爾濱法政大學學生、與自己有遠親關系的表哥陸振舜,也就是蕭紅的初戀。當時陸振舜已婚,可蕭紅就是愛他。而陸振舜也就接受了她對自己的愛戀,同時陸振舜為了堅定蕭紅反抗包辦婚姻的決心,毅然從法政大學退學,前往北平,就讀于中國大學,其后,19歲的蕭紅為和陸振舜在一起,逃出家門與陸振舜婚外同居。可這浪漫的愛情僅持續到第二年春節前夕,他們所共有的經濟基礎無法支撐起泡沫般虛幻、易碎的愛情。由于他們經濟拮據,又不會獨立生活,再加上家庭壓力,陸振舜放下海誓山盟,回歸家人的懷抱。蕭紅一腔希望愛戀落空,當深愛的人轉身離去的那一刻,愛情在現實面前化為煙云,蕭紅被愛情的傷深深的劃了一道,經歷感情所帶來的第一道創傷。
? 暴虐才子蕭軍,汪恩甲拋棄蕭紅后,挺著大肚子的蕭紅,交不起租費,被汪恩甲留在東興順旅館充當人質,她向哈爾濱《國際協報》的副刊編輯裴馨園求救,蕭軍、舒群等文學青年先后到旅館看望蕭紅。21歲的蕭紅打動了26歲蕭軍的,是她充滿悲情與詩意的小詩:“那邊清溪唱著,這邊樹葉綠了,姑娘呵,春天來了!去年在北平,正是吃著青杏的時候,今年我的命運比青杏還酸?”二人確立了戀人的關系,同年8月,松花江決堤,蕭紅因禍得福,逃出旅館到裴馨園家避難。后送醫院待產,因無錢交住院費,蕭軍用刀子逼著醫生救人。孩子生下之后很快就被送人。蕭紅出院后,與蕭軍開始新一輪的婚外同居。這段被蕭紅稱為“沒有青春只有貧困”的生活,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也是因為對蕭軍的癡愛,蕭紅才改原名張秀環為蕭紅。
1934年11月初,兩個人前往上海。魯迅將蕭紅、蕭軍介紹給茅盾、聶紺弩、葉紫、胡風等左翼作家。不久,蕭紅力透紙背的的長篇小說《生死場》在上海出版, 贏得了像茅盾、鄭振鐸、巴金這樣的重量級人物的稱贊,在當時的文學界引起很大的轟動。
? 不幸的是,隨著文學創作的初步成功和經濟生活的初步改善,蕭紅與蕭軍反而走到決裂邊緣。蕭軍此時與一位名叫陳娟的女子明鋪暗蓋,蕭軍與蕭紅之間開始沖突不斷,爭吵日益激烈,性格暴躁的蕭軍常對蕭紅拳腳相加。在蕭紅的身體和心靈深處遍布著難以醫治的創傷。
? 毫無疑問,蕭紅是最愛蕭軍的,是他給了蕭紅生存下去的勇氣,開創新生活的希望;蕭軍身體力行,冒嚴寒,忍饑餓,外出四處打工授課,養活產后在家待業的蕭紅。然而這段蜜月在兩年后不可避免地結束了。蕭紅對蕭軍的感情很復雜,有愛,有感恩,有依戀,有痛苦,蕭紅把蕭軍當做生命中的最大依靠。可是自負傲慢的蕭軍卻感情粗疏、性格暴躁, 而且有著嚴重的大男子主義和用情不專的士大夫習氣。她的寂寞與懦弱、優柔寡斷、百依百順的心理和性格特點使得蕭紅一忍再忍,委曲求全。最終,兩人還是在1938年4月初公開分手,一場愛情悲劇就此收場。
? 軟弱溫和的端木蕻良,傷痕累累的蕭紅,在分手時又懷著蕭軍的孩子,她認識了另一位東北作家端木蕻良。端木儒雅性格比蕭軍溫和,似乎也比較體貼,能給她踏實感,這讓疲憊的蕭紅有想塵埃落定生活的想法了。
1938年4月,主持婚禮的胡風提議新人談戀愛經過,蕭紅講了一段話:“掏肝剖肺地說,我和端木蕻良沒有什么羅曼蒂克的戀愛史。是我在決定同三郎永遠分開的時候,我才發現了端木蕻良。我對端木蕻良沒有什么過高的要求,我只想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只是互相諒解、愛護、體貼。我深深感到,像我眼前這種狀況的人,還要什么名分。可是端木卻做了犧牲,就這一點我就感到十分滿足了。” 以后的事實證明,在男女情事上一再犯錯的蕭紅,又一次做出了錯誤選擇。兩人婚后不久,日軍轟炸武漢,端木蕻良留下大腹便便的蕭紅,一人前往重慶。蕭紅歷經磨難到達重慶, 1938年年底,蕭紅在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不久即夭亡。
端木屬于依賴性非常強的男人,家里大小事情都要蕭紅來扛,而蕭紅的身體本來就不好,此后更是每況愈下,這些瑣碎的事情不能不讓蕭紅覺得厭煩。
? 魂喪天外,多少不甘。1940年,蕭紅隨端木蕻良離開重慶飛抵香港。香港淪陷,端木再次拋下蕭紅,獨自逃亡,一個男人在一個女人最需要她的時候都不在身旁,顯然從此以后都不需要他在身旁了。她在貧病交迫中堅持創作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長篇小說《呼蘭河傳》。1942年12月,病情加重的她被送進醫院,因庸醫誤診而錯動喉管手術,不能說話。據駱賓基的《蕭紅小傳》記載,蕭紅臨終前在一張紙片上寫下:“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1942冬蕭紅在醫院里再也沒有醒來……
? 她的一生都在疲于奔命和動蕩不安中掙扎,文學創作雖然部分成全了她,卻沒有徹底改變她的悲慘命運。她渴望愛情,卻死在了愛情的魔咒中。用蕭紅本人的話說:“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