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選擇了UIC,那么電腦就是你的第一生產力。
既然選擇了 UIC,那么電腦(計算機)就是你的第一生產力。如今“無紙化”盛行,電腦同時作為一種交流工具及記錄工具,已然替代筆和紙,成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例如筆者,無論做什么、去到哪,都會帶著電腦。但是,面對市場上海量的計算機品牌、型號,以及眼花繚亂的參數、看不太懂的評測,我們往往感到無比迷茫。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選擇電腦呢?
“我該購買哪一款電腦?”
“我應該購買哪一款電腦?”
以筆者所見,這個問題應該換成:“我應該怎么購買一臺電腦?”然而,沒有人可以告訴你買具體的款式,畢竟每個人會有不同的偏好:有的人喜歡品牌 A? 的設計風格、有的人喜歡品牌 B? 的高性能、有的人喜歡某款電腦是因為它有著極高的便攜性......每個人有屬于自己的需求,所以首先要清楚自己的需求,這樣才能更好的選擇自己的電腦。
選電腦要注意些什么?
0、預算
如果購買電腦時沒有預算,那么購買電腦就已經不是問題了,同學你可以走了。無論如何,筆者認為,在有限的預算下購買到優質的電腦,才是大家的目標。
不同品牌的電腦,其目標人群不同,其價格定位也不同。例如人傻錢多戴爾,其多個產品線主打高端商務與影音工作,旗下的外星人系列更是游戲本的標桿;例如聯想,其既有主打低價位高可玩性的 Yoga 系列,也有定位商務與技術應用的 ThinkPad 系列;例如神舟,其一貫的超高性價比頗受玩家和學生的青睞,卻也在做工上飽受批評。在你購買心儀的電腦之前,可以先上中關村在線,瀏覽一下熱門機型,以及根據你的需求,篩選合適你的機型。不瞞你說,有萌新問筆者購買電腦相關問題時,筆者也只是打開這個網站進行查找篩選而已,畢竟我們不是賣電腦的。
1、系統及平臺
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統有兩種:
macOS
Windows
macOS:
macOS作為蘋果獨有的系統,想要使用它,蘋果的Mac 系列計算機是你唯一的選擇(當然還有黑蘋果,這里不做討論)。macOS 的優勢在于:
對于編程人員來說,它是你進行iOS 的開發的最佳途徑。如果是做前端開發、后端開發或是Android開發的,macOS也能提供一個良好的開發體驗。
對于設計、多媒體影視行業的人來說,macOS 上有著更完善的色彩管理,比 Windows 系統更好的文字渲染方式,更多專業的軟件。
拋開使用環境,Mac 電腦有著更好的續航能力,正常使用續航能達到十小時以上;而且配合蘋果的全套生態鏈(iPhone,iPad,Apple Watch),會有非常好的用戶體驗。
但要注意的是大多macOS 上的軟件都是需要·付費購買的,例如 Office 和 Adobe 全家桶。
Windows
從小到大,我們接觸的最多的就是 Windows,從“經典款”Windows98到WindowsXP,再到現在的 Windows 10,Windows 可以是說我們接觸得最多的操作系統了。Windows 操作系統的優點不言而喻:
熟悉的交互環境
極高的向后兼容性
軟件數量遠遠多于 macOS。
不要以為 Windows 上的軟件就不需要付費購買了!
Linux
(廣義的)Linux 作為一種非主流操作系統所以沒有列在上面,在這里也稍微給想不開想研究 Linux 的 Hacker 們點一下。這是一個在世界上廣泛使用的操作系統內核(安卓(Android)手機就是一款基于 Linux 內核的操作系統),由于它本身極具黑客風格的設計以及本身所面向的使用領域,對萌新來講可以說是十分不友好,但是一旦玩得轉,它的優勢也就開始凸顯出來了:
幾乎整個 Linux 生態都是開源甚至自由的,而且軟件基本上全是免費的(對于 Linux 上沒有的、Windows 上收費的軟件,Linux 上基本都有免費、開源甚至自由的替代品)。
基于上一點,Linux 內核及其發行版的可定制性極高,你完全可以基于 Linux 自制操作系統。
基于第一點,因為更多的人得以參與開發,(廣義的)Linux 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相對 Windows 和 macOS 都有不小的提升。
完整、專業且標準的開發工具及環境,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CST)的同學們幾乎必須要學會使用的操作系統之一。
裝 X
不要以為 Linux 上的某些軟件就不需要付費購買了!
2、專業
進入大學,有很多專業需要專業性較強的軟件,比如會計專業需要用到一些MicrosoftExcel 的高級功能,這時,Office for Mac 可能就無法勝任;又如,在電影電視行業中廣泛使用的非線性編輯軟件 Final Cut Pro X擁有 macOS 版本,卻沒有 Windows 版本。
不僅僅是專業軟件,很多人都會在課余時間玩游戲,但MacBook 的定位就不是游戲本,自然硬件配置達不到玩大型游戲的要求。再說很多游戲本身就不兼容macOS。如果在 MacBook 等蘋果電腦上安裝 Windows 操作系統,其性能又不盡人意。所以這里筆者的建議是:慎重選擇 Mac 系列。至少你要了解,你所讀的專業是否有特殊的軟件需求,而且這款軟件能否在相應平臺下運行。
3、臺式機 or筆記本
每次討論到買什么電腦,都會有兩種聲音:臺式機、筆記本;一個代表性能,一個代表便攜。
如筆者所說,對于一些人,游戲在大學生活屬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部分人會傾向于選擇高性能游戲本,如外星人、未來人類、神船舟。但這些高性能的游戲本,看似兼顧了便攜與性能,實際上卻已經失去了筆記本原有的便攜這一個特質——其實就是一臺輕一點的 “臺式機”。筆者認為,學生使用電腦的主要目的,無非是上課做筆記、下課后的小組討論,和完成課后作業。這時,輕便的可移動設備,便是不可或缺的。在此,筆者推薦的方案是:臺式機 + 輕便設備,例如自己在宿舍配置一臺臺式電腦,而上課時則使用? Apple iPad, Microsoft Surface 一類設備,資料通過云同步,這樣可以更好的幫助同學輕松做到Mission complete。
4、參數與配置
1、處理器(CPU)
處理器(CPU)是電腦的核心部件,它的運算能力決定了這臺電腦的運行速度。對于比較主流的英特爾?(Intel?)處理器,目前最新一代的消費級產品是于2017 年 1 月發布的第7 代酷睿?(Core?)處理器。
英特爾?(Intel?)的每一款處理器都有一個型號,例如 Intel? Core? i7-6950K,從處理器的型號上,你一般可以看出處理器的性能水平。我們就用 Intel? Core? i7-6950K 這個型號作為例子,講講該如何從型號看處理器的性能。
Intel? Core?
型號最前面的英文部分是處理器的品牌,這里代表的是英特爾?酷睿?系列產品。依據英特爾?的產品線,存在的品牌還有
Xeon?至強?(服務器產品線)
Atom?凌動?(低功耗產品線,主要用于手機、平板電腦、上網本)
Pentium?奔騰?
Celeron?賽揚?
i7
這是品牌標識符。在酷睿系列之,存在i3、i5、i7、i9四個產品線,拿每個產品線的平均性能來說,i9是性能最好的,i3最弱。
6950
6950:跟在品牌標識符后的第一個數字是世代標志,這個數值直接反映了產品的代數。前面提到目前最新的產品是第 7 代,那么這代產品的世代標志應該為“7”。我們例子中的世代標志是“6”,說明這個 CPU 是第 6 代的。
6950:英特爾官方稱跟在世代標志的幾個數字為 SKU 數值(Stock Keeping Unit),SKU 代表處理器性能高低,通常數值越大默認主頻越高(性能越好),我們通常用這個數值高低來區分相同類型處理器性能之間的差別。
K
有一些產品會在最后有一個或兩個的字母后綴,不同的字母后綴有不同的意思,下面的表格中,列舉了酷睿 6 代以來的數據。
字母后綴意義備注
K這種 CPU 沒有鎖死倍頻,可以通過提高倍頻(超頻)的方式來提高 CPU 性能。桌面級 CPU
T低功耗芯片。優點是更省電,缺點是性能較差。桌面級 CPU
HH 代表CPU搭載高性能核心顯卡。移動版CPU
HKHK 代表CPU搭載高性能核心顯卡,可以通過提高倍頻(超頻)的方式來提高 CPU 性能。移動版CPU
HQHK 代表CPU搭載高性能核心顯卡,CPU 的物理核心數為四(四核)。移動版CPU
Y極低功耗,一般用于平板電腦、混合本。性能較弱。移動版CPU
U超低功耗,性能較弱。移動版CPU
綜合來看,我們的例子型號 Intel? Core? i7-6950K 是第 6 代酷睿處理的 i7 產品線的一款高性能的可超頻桌面級 CPU。(這款 CPU 不止很高性能,也很貴)
如果不想看這么多參數,要最直觀的了解一款 CPU 的性能水平,你可以參考網友或相關網站制作的 CPU 性能天梯圖。如果你想了解 AMD(另一家 CPU 制造公司)CPU 的性能水平,你也可以在天梯圖大致的了解。
*(筆者推薦網友 @秋刀魚半藏制作的 CPU 天梯圖【越上面,性能越好,但價格也越貴】,在公眾號回復“”天梯圖“”即可獲取鏈接)
2、顯卡(GPU)
電腦的顯卡(GPU)負責進行圖形渲染,游戲和挖礦全靠它。目前市面上能見到的顯卡類型分為:
Intel 集成顯卡(俗稱集顯)
英偉達(nVidia)(俗稱N 卡)
超微半導體(AMDATI)(俗稱A 卡)
當你在選購顯卡時,需要記住,性能越好的顯卡,價格和肯定更貴,性能很好價格卻很低的全新顯卡是不存在的。
(筆者推薦網友 @秋刀魚半藏制作的 GPU 天梯圖【越上面,性能越好,但價格也越貴】,在公眾號回復“”天梯圖“”即可獲取鏈接)
3、硬盤
硬盤負責長期存儲資料(注意:這不是內存),目前硬盤分為固態硬盤(SSD)和機械硬盤(HDD)。傳統的機械硬盤容量大概在 500GB 到 3TB 之間(1 TB = 1000GB),而同等價位的固態硬盤容量大概在 120GB 到 500GB 之間,這是因為固態硬盤采用了與 U 盤類似(但更快)的閃存作為存儲載體,擺脫了以往機械硬盤復雜機械結構所帶來的速度限制,可以達到極高的速率,價格卻相對更貴。
目前市面上的電腦有單獨裝配固態硬盤的,有單獨裝配機械硬盤的,也有兩者混合裝配的。筆者認為,對于操作系統、大型軟件、游戲等需要頻繁讀寫資料的軟件,將它們安裝在固態硬盤上會令你開心不少。
選購筆記本電腦的時候切記一定不要買只有機械硬盤的電腦。實測2016年只有機械硬盤的低壓i7筆記本實際使用體驗遠差于換了固態硬盤的第一代i5筆記本。
固態硬盤:
目前主流的固態硬盤有多種類型,最常見的是:
SATA 接口(理論帶寬:6Gbps)
M.2 接口(使用 PCI-Express 3.0通道)(理論帶寬:32Gbps)
通過帶寬可以看出,M.2接口的帶寬理論更高,價格也會更貴。筆者認為,無論是 SATA 或是 M.2 接口的固態硬盤,都能提升電腦的運行表現。具體選購應該根據自己的購買能力選擇。
機械硬盤:
機械硬盤的兩個主要的指標是:
容量:你能儲存多少東西
轉速:存取東西的速度有多快
現在轉速基本都是7200轉起步,所以在購買硬盤時,不要因為低轉速硬盤便宜,而選擇低轉速硬盤。
4、RAM(運行內存)
內存全稱:隨機存取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是一種可以直接與 CPU 交換數據的儲存介質。由于 CPU 運算時需要輸入輸出大量的數據,所以內存的存取速度非常快。
正是因為內存要儲存 CPU 運算時產生大大量臨時數據,所以內存的大小會影響電腦的響應速度。
內存分為運行內存(RAM)和儲存內存(ROM),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解釋,運行內存(RAM)和存儲空間(ROM)共同組成了一張辦公桌,而內存就是桌面,可以用來閱讀文字、辦公或是進行生產力工作,而存儲空間則相當于桌子下方的抽屜,用來保存暫時沒有使用的文件。
換言之,內存越大,電腦所能同時處理的任務就越多(桌子能擺的東西越多);雖然內存越大計算機的運行速度越快,但這個理論只是在同時運行多個應用時才生效。就是說在 RAM 足夠的情況下,再大我們也無法感受出區別。
那么你需要多少內存,購買時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筆記本:
目前新上市的主流筆記本電腦都配備了 8Gb或以上的內存,8Gb的內存可以滿足日常學習生活的絕大多數需求。
如果你平時需要進行軟件開發、多媒體處理、大量文件的處理或其他需要大量內存的工作,建議配備16Gb或以上的內存。
臺式電腦:
大多數人使用的臺式電腦都是自己組裝的,如果你也想組裝一臺電腦,在選購RAM時一定要注意品牌,一定要選購能自主生產內存顆粒的公司或是名氣比較大,售后完善的公司生成的產品。
5、拓展塢/顯示器
很多時候,筆記本電腦為了做的輕薄,去掉了很多的接口,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一個拓展塢來進行拓展。首先,要從筆記本品牌的官網選擇,一般都會有配件的推薦;其次,我們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進行選擇,比如,我需要讀取光驅、需要接網線、需要多個 USB 接口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點。
很多人會喜歡看電影、做美術設計或長時間打字編程,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顯示器來進行輔助。挑選顯示器,我們一般會關注面板、色域、bit 值等方面。具體就不細講了。
總結
電腦,是我們學生學習工作的必備工具,一部適合自己的電腦,能讓我們事半功倍,希望能夠幫到你們挑選適合自己的計算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