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米·英格伯格,視覺藝術家
2014年我參加了一個電影工作坊,學了一年多,有默片課、電影視聽課、劇本課、短片實踐課等。當時沒有對老師每一節課的講解做輸出,學完也就完了,貌似知道又好像什么都不知道。
直到最近我自己開始寫作,付費參加了一些寫作班,尤其是舒明月那本書《跟大師學寫作》對我啟發最大,書里提到嚴歌苓的作品,畫面感很強,導演都喜歡,可以直接拿來拍的。
要寫得便于拍,讓我想到《三體》里面的降緯攻擊,嚴歌苓的劇本最賣錢,最重要是嚴歌苓接受的是一整套好萊塢式的劇作訓練,她懂電影語言,敘事方式都是電影的敘事方式;而其他作家只是書面敘事,就算在書面敘事達到了巔峰之作,也很難在電影商業領域分到一杯羹。
看似一個寫作,站在一個更高維度去打磨,里面有故事理論,畫面系統、視聽語言、剪輯手法等。一個故事寫下來,可以直接拍成一個短片。所有走過的路都不會白費,有了這些基礎墊底,精進自己的寫作之路,也才剛剛開始,就像核聚所說,網絡世界的唯一ID,就是輸出你的作品。
調整好座椅,用最舒服的姿態,我們的故事序幕正式拉開。
故事是什么
What?1000個人有1000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問了四個導演,有布魯塞爾Sint Lukas藝術學院電影導演碩士,有天普大學的導演碩士,有國內的短片實戰導演,給出的答案是:
1.人物是故事的靈魂;
2.我“故”意編造一個“事”件,打開觀者想象力讓其覺得合理,或者不合理,達到某種明確的目的;
3.不要討論抽象的概念,把時間用在真正的創作上。
綜合后:故事,是你的造夢游戲。讓人物,歷經一些跌宕起伏的事件,觀者發揮想象力體驗人物的悲歡離合,傳遞你的價值觀。
這些總結,約瑟夫—坎貝爾在《千面英雄》里已經有了更直觀的展現,故事的主角剛開始處于普通現狀,經過:
冒險召喚-初次抵觸-智者相遇-跨越邊界-初次嘗試-深入洞穴-嚴峻考驗-收獲嘉獎-返回之路-終極復活-滿載而歸-普通現狀。來完成一次英雄之旅。下面這個視頻有更直觀的演繹。
[https://v.qq.com/x/page/p03259f1zfw.html]
英雄之旅幾乎是一切故事的雛形,好萊塢敘事結構基本都遵循這一原型。但是,僅僅知道這一原型,很難寫出一個好故事。它只是幫你搭出了一個故事框架,故事節拍、場景、幕、沖突、落差、對白、價值觀變化、情感等豐富故事的細枝脈絡,需要我們一點點去構建。
為什么要講故事?
Why?看過《人類簡史》的朋友都知道,智人之所以能夠統治地球,是因為具有虛構故事的能力。通過虛構故事組織協作關系,變得異常強大,所到之處,寸草不生。講故事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組建想象共同體。說白了,就是能忽悠別人給你辦事。
丹尼爾-平克在《全新思維》中預言,人類已經從左腦時代轉向了右腦時代。會講故事變成了一個人真正的競爭力。未來,你需要把產品信息置于一個場景當中,讓產品信息具有一種情感沖擊力,用故事思維解決銷售問題。
行為設計學的經典之作《影響力2》,提到故事可以改變人的少數關鍵行為,因為鏡像神經元的作用,故事提供了一種替代經驗,通過詳盡的細節描述,人們會投入自己的感情,自動演繹,產生共鳴。讓聽眾意識到這件事值得做,而且他也能做到。
Paul Zak在TED上提到一個詞語:催產素。他把它叫做道德分子,是產生信任,同情心以及其他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的情感。
故事讓聽眾更人物產生連接,連接讓催產素飆升,可以讓我們更快樂。
從經濟學角度看,講故事符合表達的成本收益原則。講故事是一種非常經濟的表達方式,一個故事,勝過1000個理論,便于人們記憶和理解。
羅列這么多角度闡述故事的重要性,也是讓自己下狠心把故事這塊吃透,用到以后的創作中。
如何講好一個故事
認知篇:
1.構成故事的六要素:人物、結構,事件,節拍,場景,幕。
2.追尋是所有故事的表現方式;
3.故事的任督二脈:沖突和落差;
技巧篇:
1.電影鏡頭語言入門;
2.書面敘事&電影敘事:要寫得便于拍;
3.詩意的表達;
應用篇:
故事要講的好,第一步就是創造一個平易近人的小世界。寫出你的小世界。
以上為序幕,好戲即將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