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看完了《高手》后,對其中印象較深并且覺得可以很快應用到我們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認知,供君參考。
所謂決策,就是在你面對不容易判斷優劣勢的幾個選項時,作出正確的選擇。研究表明有這么一個令人無奈的事實,那就是絕大多數人(可能包括目前的你),其實都沒有做過多少決策。原因是,做決策的機會少,所以變得不太重視,然后慢慢地也就不擅長決策。回看自己過往的經歷里,的確沒有做過幾個重要的決策。
英國化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利的故事就很好地詮釋了什么是好的決策。在面對伯爵提出的有著豐厚回報的工作邀請,權衡利弊之后,提出了一個既沒有違背顯貴的意愿還保證了比之前的工作更高收入的條件,完成了有效的科學決策。
科學決策主要分四步
1.列出自己擁有的選項
這里有一個注意點是,這些選項不一定非得是已經存在的,你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創造性的開發,盡量在保證自己的收益的情況下減少自己面臨的風險;
2.評估每一個選項的利弊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你必須尊重客觀事實,依據你能得到的事實信息來更全面地評估你面對的各個選項,這也算是知己知彼吧;
3.選擇一個你認為最靠譜的
這里的注意點是,你得盡己所能地考慮長遠的收益,比如選擇工作,自己興趣范圍內的短期低收益的工作可能就要比稀里糊涂被短期較高收益吸引倉促決定的工作靠譜些,這一點有時候當然也并不那么絕對,畢竟也有一部分人可以“干一行愛一行”,對于他們在這一點上可能只是錦上添花的作用;
4.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做些準備
你的每一個選擇都會對你未來的人生造成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影響,也會存在不確定的風險,為了對沖可能到來的風險,早做準備肯定是合理的,比如分散投資,定期儲蓄,合理理財,兢兢業業等。
關于喜歡。書中的觀點喜歡=熟悉+意外。初見這個等式還不以為意,仔細一想再結合文中的相關說法,簡直讓人大呼精彩。熟悉是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不就是這個理兒嘛!意外是什么?不就是時不時的驚喜,浪漫嘛!談戀愛的過程中,喜歡就是這么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盡管再往后,邊際效益遞減,喜歡的程度也不再成倍增加。
熟悉和意外并存,還會讓人聯想到《刻意練習》中的“學習區”。要是我們的每一個稱得上是“決策”的決策是在這種情況下做出的話,是不是會事半功倍呢。也就是說對于完全陌生的事物,保持謹慎的態度,等到慢慢熟悉之后,再去迎接可能到來的意外,這樣是不是會更好。比如,加入007寫作大家庭,如果不是一開始對于寫作和自己對寫作的認識,一直堅持還是挺難的。在這一點上,自己還是挺喜歡這個決策的。
那么你呢,你經歷過哪些你喜歡的決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