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琴瑟點石成金 茫茫蒼生追根溯源 ? ?? ? ? ? ? ?——簡要分析紀錄片《我從漢朝來》

? ? ? ? 錘與鑿的碰撞篆刻漢畫像石精細的紋路,匾額與宗祠的交融耳語族屬世系的秘密;針與線的交織再現大漢王朝士兵的戎裝,鍵盤與編程的配合重塑策馬揚鞭的戰場;魂與神的連接凸顯尊鳳尚赤人民的向往,解讀與描繪的重疊顯現當今世人的夙愿;情與舞的交融探尋女性內心形成的根源,文君與相如的連理闡釋漢代婚戀的觀念;播與耕的刻畫顯現中國農耕基本的形態,庖廚與匏尊的記憶承載千年宴飲生活的智慧;教與學的課本表達世人回歸漢學的向往,冰天與雪地的磨礪感悟自然饋贈應有的敬畏。導演徐歡輕輕推開一扇通往2000年前大漢王朝的門扉,用悠遠的配樂做穿越時空的催化劑,點石成金;將三維全息的手段貫穿始終,跨越時空。看天下蒼生追根溯源,觀各路賢士探尋密語。帶領觀者,以史為鑒使散落的文明,重圓破鏡,將流逝的時光追憶,傳承漢韻。是藝術作用于藝術,科技將藝術升華,前一秒還深深篆刻在石塊上的人像搖身一變熒幕上舞動的畫符。

一、悠遠配樂點石成金,三維全息跨越時空。

? ? ? ?貝多芬眼中“建筑是凝固的藝術”,黑格爾的筆下也曾書寫“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它,是音樂,是詩書,是歷史,是漢畫像石——堅硬且細膩的青石從山嶺上挑選、采集、搬運、打磨,再加之工匠“一斧一鑿兩筆勾勒”的精湛技藝,一塊塊承載著古人意識形態,展現漢朝人宗族意識、勇武尚力、欲望想象、婚姻觀念、宴飲之樂、學習生活的石塊便展現在我們眼前。它同千古風韻一起埋藏地底,把千年的風吹雨打世事變遷撰寫成一本雖無華麗詞藻修飾,卻字字入木三分傳遞精神的歷史史實。它,是凝固的藝術。質地密實的阮是凝固的物像,而阮悠長的聲韻將秦漢的故事輕輕吟唱,伴著瑟瑟的琴聲,穿過時空的長廊走向你。是藝術作用于藝術,科技將藝術升華,前一秒還深深篆刻在石塊上的人像搖身一變熒幕上舞動的畫符,無論是經過還原的成群散布在荒郊的武梁祠堂,《七力士圖》中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勇猛漢子,《荊軻刺秦王》中怒發沖冠的荊軻,正中梁柱的匕首,還是古人心中掌管九重天之外宇宙的神仙,在熒幕上拔地而起山東安丘沂南漢墓,為丈夫秋胡的不潔行為而投江而死的貌美養蠶女秋胡妻,舞劍表演卻暗藏殺氣,意在沛公的項莊,詰問孔子“都是車繞著城墻走,那有城墻給車讓路”的奇才少年項橐一切經由極具風韻的配樂的熏陶,猶如點石成金般活了起來:他們或舒展筋骨用盡全身力氣,協同合作將巨大的樹連根拔起;或深懷貿首之仇勇猛搏斗,將賭注下在最后竭力一投,將要刺向秦王的匕首上,或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庇護下,將愿望與欲望在社會限制與責任之外無限制的滿足的想象的化身,置于千里之外九重天之上的云海中飄飄乎如羽化登仙;或徘徊在滔滔江水,即使業已功成名就榮回故里,卻因自己的不潔行為而喪妻的懊悔不已的秋胡;或左手持劍舞動舞蹈表演,在推杯換盞之間將暗藏的殺意傳達給項王;或不惜屈身,拜有思想敢詰問敢爭辯的奇才少年項橐為師,并在日后同他一起游學走訪各地。他們活靈活現,生動活潑,或心懷大志崇尚武力,或飽含悲憤刺殺報仇,或充滿向往渴望成仙,或懊悔不已感嘆貞潔觀念,或宴飲作樂揮舞刀劍,或虛心請教拜少年為師。鐫刻在堅硬的漢畫像石上的故事凝固在一瞬間:未拔起卻奮力向后傾倒的拔樹壯漢,因害怕被殺而不禁陣陣發抖不斷后退的秦王,虛無縹緲不可見卻羽化登仙的伏羲女媧,在林中養蠶持家的美貌婦女秋胡妻,深入梁柱之中的刺殺秦王的匕首,在兩位中國最著名的老師會面的情景在站在最中間的項橐……其傳達的寓意卻永不磨。漢畫像石已為陳跡,現代科技卻將再次他們喚醒。“聞聲起舞”的魔力使凝固的故事再次講起,千百年前的怨恨與向往重開新的天地。古風古韻的配樂與現代科技的手段缺一不可,他們統籌兼顧綜合運用,將凝固與靜態寓意,轉化為“靈動的形態”與“活的精神”。僅僅將漢畫像石喚醒似乎還不能夠滿足人們探尋漢代的欲望,三維全息的處理手段的運用,使得沂南漢墓在熒幕上拔地而起。光明和科學的指引使我們看到越來越多曾經忽視或已磨滅的歷史遺跡,在科技的強大助推下讓觀者即使與漢代遠隔千年,卻也因令人嘆為觀止的方法與手段使觀者猶如穿越時空,全方位觀看遺失古跡的內部構造,領略漢文化的強大吸引力,并用現代化的眼光去發現、探索、感悟,理解漢畫像石存在的歷史局限性,傳承跨越時空向觀者走來的漢代文明。

其次,天下蒼生追根溯源,心閑手敏探尋密語。無論是對家族觀念的追求,還是對根系支流的探尋,追根溯源總是世人應堅守的執念。生在荷蘭的余望安跟著堂號“龍山”的腳步尋覓到福建厚寶村的故土,湖南琥璟明跟隨心中的古人復原漢朝策忙揚鞭的士兵的戎裝,游戲制作人康洪雷踏著漢畫像石的足跡將漢王朝與匈奴的百年大戰再現熒上,北京高卓根據古人描繪的“導引術圖”改編有利筋骨活動的健身操,張露露將漢畫像石當作朋友,追問與挑戰漢文化的龐大題庫,城壩村的陳守斌夫婦在機械化收割機收割的潮流下,堅守用從漢代延續至今的鐮刀收割稻谷,甘肅某村莊開設向漢代致敬的“伏羲班”,學武術,讀《易經》,寫書法,培養孩子的多方面興趣。這不正是他們追根溯源的方式嗎?他們也許僅憑內心對家族宗族,根系支流的渴望;對漢朝、對古代漢子豐富的內心世界的追尋,對勇武尚力、俠義之道、勇武信義的“好漢標準”的情結的迷戀;對殘留在漢畫像石上斑駁的色跡的好奇;對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婚姻觀念的向往;對《四民月令》中敬畏自然的態度的繼承;對漢代必備的“駕駛、野外生存、文化、品德、理財、音樂”六堂課的致敬。或為尋根之旅翻閱諸多資料,查閱諸多記載,準備十年余,或用接近漢代古人,最原始古老的制作工藝將復刻漢劍細細打磨,或根據有幸遺留在旱地沙漠未被流水沖刷的,畫像石上斑駁的色跡深入思考,探索尋覓暗藏其中的,不同尋常的深刻含義,或用獨特的方式再次講述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鳳求凰》:不求功名利祿,僅求精神交融的千古佳話,傳遞當今世人對愛情,婚姻追尋的理念;又或即使勞累幸苦,在炎熱的稻季深夜出動,也堅持用最簡單的鐮刀,依靠天氣土地汗水認真收割飽含農民辛勤勞作的稻谷;或在兩千年前還處在漢帝國最前線的甘肅小山村中傳承又拓展漢朝的學習方式......這不正是將歷史放大重現,將每一塊古老悠遠的漢畫像石,每一座靜謐幽雅的宗族祠堂,每一把古韻流淌的鍛造漢劍,每一段溝通古今的傳奇故事......每一處富有漢朝情懷的事物都幻化成一冊觸手可及的活史書,再用現代的思維去感悟歷史嗎?是我們通過一塊塊看似冰冷的漢畫像石,“構建起我們對祖先的親切感知”回首過去著眼當下,“再重新審視自己”。是龔劍和李永開用古代匠人傳統的制作工序,“抹去兩千年間經歷的變化”,放下世俗的追求,“回歸原點”呈現中國傳統記憶中最大的結合體。是伏羲班的孩子們通過《易經》《詩經》《千字文》《百家姓》感悟不僅僅是柴米油鹽,而是“古人與今人對話的工具”的漢語的博大精深。這是歷史與現代的碰撞,是這穿越時空的交匯,使得已然消亡,或正在淡化的古風遺韻重新拾起,通過各行各業的賢士心閑手敏的打造,再次將一部活的史書展現在人們的視野里。

再次,以史為鑒重圓破鏡,時光追憶傳承漢韻。當我們懷揣著一種情懷,而不單單以科考研究為首要目的時,便可靜靜琢磨時光流經的痕跡,便可得到發自內心的聲音。“我們在解釋漢代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表述我們自己。”北京大學漢畫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如實說。我們或許總是不可避免的將主觀意志強加在客觀事物之上,漢畫像石雖是歷經千年客觀存在的,但人們對其的研究與解讀必然是帶有主觀能動性的。也正是我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即將消失或已然消失的歷史遺留得以保存與延續。我們帶著情懷以家庭宗族為探尋點,以漢畫像石為基礎,便如同側身傾聽古人通過圖像向我們娓娓道來的故事。北京現代舞團創作總監高艷津子說:“女人觀不是來自女人的,更多的是男人眼中的女人......男人借女人感到自己的力量。”歷史的必然性使得男女之間不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而歷史發展的真實面貌卻是要通過探訪過往才可得到答案的。“其實在漢朝時男女關系是較為平等自由的,只是176年前貞節牌坊的建立使得女性在愛情與婚姻的平等上喪失了追求的權利。”我們踏過時光的長河,沿途采擷絕美的風景追憶消逝的過往——不應該以史為鑒嗎?家族的興衰朝代的更替間傳遞出多少源自內心的呼喚,不論是匾額宗祠所體現的世系族屬,漢代男子傳遞的“信”“義”“勇”,漢代先人描繪的“導引圖”,還是《鳳求凰》中所崇尚的愛情觀念,庖廚掌勺,賓客舉匏樽以相屬的宴飲之樂,跨越千年仍然被人們適用的節氣時令、自然規律,穿越時間的長河依舊熠熠生輝的漢朝文學與學習方式。都是人類從采集漁獵走來踏過農業與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的漫漫征途時,對自然、對人文訴說的情話。一切都與我們當下的生活息息相關,一切都仿佛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漢代風韻。回首漢朝,著眼當今,我們以史為鑒重新思考人與自然與歷史關系,將消失的遺跡復原,更追憶流逝的時光,將扎根在血液中的漢代風韻傳承。

傷痕累累的匾額被輕輕洗刷,火中鍛造又冷卻的漢劍被細細打磨,畫像石上的圖案被宣紙慢慢拓印,漢文化的龐大題庫被靜靜開啟,觥籌交錯間更古不變的禮的思想久久傳承,教學相長屈身拜師的故事默默影響世人觀念。翻閱歷史的畫卷,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樣的軌跡:宗族血脈是一個家族最重要的文化,好漢的標準是漢人尊崇的“規矩”,從束縛堅守貞潔到開放觀念追求精神契合是應被傳承的婚姻觀念,耕田勞作宴飲作樂更不應違背自然規律而應保持敬畏的態度,以史為鑒將漢文化傳承并拓展是應走的發展道路。這是將歷史放大重現,用現代的思維去感悟歷史的過程。“碎片化的時代,只有文化具有彌合能力”,一扇通往2000年前大漢王朝的門扉打開了,余音繞梁三日而不絕的悠遠配樂搭建起靜謐幽雅的漢代宗祠,三維全息的手段將宗祠中的漢畫像石逐一呈現,天下蒼生都秉持著心中對漢文化的執念追根溯源,各路賢士都發揮智慧艱苦奮斗,致敬漢朝探尋掩藏在時光長河中的密語。我們追隨導演徐歡的腳步,訴說那段——有不朽的漢朝風韻呈現,貫穿古今的思想觀念傳承,彌合時空的科技運用的《我從漢朝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739評論 6 53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634評論 3 41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653評論 0 377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63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35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35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15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59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000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19評論 3 35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004評論 1 370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60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57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76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37評論 1 288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17評論 3 393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003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